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49章 朱棣那些饱受诟病的御驾亲征
征也有重大的失误。



蒙古的军队都是清一色的骑兵,移动速度快,机动性太强,几乎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而明军主力是步兵,出征只能是一边走一边找,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无法找到蒙古主力与之决战,军事上陷于被动。



以步兵对骑兵是明军先天的缺陷,早在太祖朱元璋统一战争中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发现明军根本不宜深入敌境,那场岭北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太祖朱元璋后来调整了战略,变为严防边镇、近塞击敌,这样明军虽然不能彻底消灭蒙古,对蒙古也不能给明朝造成大的边患。



可是永乐皇帝却好像打上瘾了,就是要御驾亲征,而且还是带病出征,以致于决策失误,后面三次北伐都没取得什么实际战果,甚至朱棣自己还病逝于北伐途中,据闻当时为了防止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遂趁机造反,率领前线大军哗变,朱棣死后还被封锁消息用铁桶悄悄运回大明,也算是可悲又可笑了。



更为关键的是,后面三次北征的时候,大明朝此时已经没有物质条件来支撑北征。后三次北征军需粮草已经消耗殆尽,朱棣不得已下令北方各省组织人力,运送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北征大军,并且每一次北征时,总是因为粮食不足而不得不停止前进。



结果是什么?



粮食都被送去前线了。



民夫都被抽调去运输粮草辎重了。



青壮也全都拉到战场上面打仗去了。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如此一来,天下百姓自然怨声载道民怨四起,可谓是苦战事久矣!



所以说,朱棣“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也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五次北征已让国家陷入崩溃的境地,国内的矛盾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而仁宣二宗之所以罢兵息民,全力收缩战线发展民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以大明王朝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确实经不起三代雄主的折腾!



除非郑和及时回国,并且成功带回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提高大明粮食产量,加速大明人口增长,在人口压力之下对外发动战争,平息大明内部的各种矛盾,这才是真正的前进之路!



因此,李弘壁才会提出这个对待草原蛮夷略显歹毒的计划,试图改变大明王朝的走向!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战争不是目的,咱们不能为了打仗而打仗!”



“如果有更好的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难道不好吗?”
(2/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