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直饱受诟病的地方,便是宦官乱政,真要论及出处,还真是朱棣所为。
其实,在大明刚建立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对宦官这个集团采取了严厉甚至是苛刻的政策。
洪武十七年,太祖朱元璋在设立司礼监以后,于南京的皇宫大内树立了一块铁牌,在上面明确写下内臣不得干预正事,预者斩的文字。
除此之外,太祖朱元璋还严令不准宦官识字,不准宦官与外层通信,不准宦官将有朝中官衔,不准宦官穿戴官服。
在洪武年间,宦官官阶最高不得高于四品。
这一系列严格限制宦官的规定,从而剥夺了宦官参政和受教育的权利。这种严格限制宦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太祖朱元璋去世,并且贯穿了整个建文一朝。
然而,当面前这位皇帝陛下靖难成功即位称帝以后,却公然违背祖训,开始重用宦官。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根基不稳。
朱棣是靠起兵造反才最终登上皇位的,所以在当时大部分建文旧臣,甚至是百姓的心中,朱棣这个皇帝属于是既不正统,也不合法。
如此一来,朝野上下流言四起,议论纷纷,甚至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于那场大火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言论,无非就是人们在质疑朱棣皇位的合法性,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就连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开始相信朱允炆并未身亡,而是逃走了。
由此也就直接导致了朱棣执政初期面临着皇帝和臣子互相猜忌的局面,甚至一代铁血帝王不得不向士绅缙绅妥协退让,选择了暂时隐忍。
朱棣无奈之下,能够信任的臣子不多,而身边的宦官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相比于这些貌合神离的官员朝臣,朱棣自然更加信任太监阉人,毕竟太监阉人忠心耿耿。
毕竟太监阉人可以说皇帝的家奴,也就是“自家人”。
而且靖难之役的成功,宦官发挥了令人侧目的巨大作用,如燕王府宦官王彦王狗儿,靖难大战中屡立战功,现如今成了首任辽东镇守太监,深得朱棣器重。
这就导致朱棣认为,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绝对忠诚,可以皇帝做任何事。
所以,他给宦官们的信任,远大于朝臣士大夫。
加上朱棣即位之初,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导致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所以他更愿意相信这些宦官。
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甚至后面还成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
宦官毕竟是阉人,大多都是些身体残缺心理阴暗的死变态,朱棣让他们执掌特务机构,从本质上就是一种错误的决定。
朱棣设立东厂,开起来了一个宦官乱政的开端。
发展到大明中期,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甚至到了大明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一度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
大明史书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权阉,如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都是通过掌控锦衣卫与东西二厂这三大特务机构,炮制出无数冤假错案,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从而达到自己权倾朝野、专权擅政的目的。
当然,这些应该不太可能发生了。
因为李弘壁来了,他觉得有必要改变一下朱棣的思想观念。
“那个,陛下,您是不是太过信任这些宦官阉人了?”
朱棣闻言一怔,随即意味深长地看向李弘壁。
“要是满朝文武皆像你这般忠贞为国,朕自然不会重用宦官阉人!”
“可惜,大明只有你一个李弘壁,也并非所有官员都是你李弘壁,朕不放一些亲信在边远要害之地,睡觉都不踏实!”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基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