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的距离,李远见状也连忙勒马:“哔哔——”
他吹响木哨,勒令全军停止追击,显然是担心阿鲁台骑兵倾巢而出。
在他等待之余,归阵鞑靼骑兵清点了人数,在刚才的追击之中,他们坠马阵没五十六人。
这数量不算多,阿鲁台也不以为意,而是安静等待朱棣本阵到来。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朱棣本人亲率千余骑兵抵达,距离他后方不过二里的地方也出现了明军本阵的近三万骑兵。
“这么多……”
“这恐怕有两三万骑兵。”
“不知道有没有甲骑……”
当明军本阵列阵,矮丘之上的鞑靼本部贵族们开始对明军数量进行猜测,阿鲁台也只是大致一看便确定道:“三万骑兵,不过不要紧,他们的后路已经丢失。”
似乎是为了验证他的话,亲抵前线的朱棣才刚刚用望远镜看了看鞑靼本部情况,后军的朱能就策马而来,在阵前对朱棣作揖道:
“陛下,如您预料般,后路被断了,大约有不低于五千胡骑截断了我们的退路。”
“嗯……”朱棣应了一声,随后才用马鞭指着鞑靼本部道:“这鞑子比俺们预想的人要多,仅这里就和我们差不多,算上身后的兵马,恐怕不低于四万。”
“三万对四万……”朱棣瘪了瘪嘴,不正经道:“也就那样吧。”
那他不正经的模样,让紧张起来的诸将放松下来。
北征明军的高级军官质量较低,除了朱棣、王义和朱能、孟章四人外,其余人能否指挥万余骑兵需要打一个问号。
正因如此,朱棣亲自领前军,让朱能领后军,王义最稳妥领中军。
“我们居高临下,看看朱棣想怎么打。”
鞑靼本阵,阿鲁台自信开口,其余贵族也纷纷看向明军,面露讥笑。
“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鸟云之陈,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这是古代兵书《六韬》对于军队在山地里要如何进行作战的描述,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驻扎在山的南面,要戒备山的北面;驻扎在山的北面,要戒备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左面,要戒备山的右面;驻扎在山的右面,要戒备山的左面。凡是该山敌人所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守备,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战车加以阻绝。高挂旗帜,以便联络;整饬三军,严阵以待,不要让敌人察知我军情况,这样就成了一座山城。”
一支利用山势布阵的军队,必然要在四面八方都设置好防御。
要向这样一支军队发起攻击,不布置多个攻击方向是无法将其攻破的。
此时阿鲁台所部战兵规模在三万,而明军的规模与他们相当。
如果算上断绝他们退路的阿力台一万骑兵,那阿鲁台无疑得到了天地人三和之中的人和。
正因如此,类似历史上永谢布十部头人的争论没有出现,他们都在想着如何解决朱棣,生擒这支南边的真龙。
此时此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状态。
朱棣眼见阿鲁台没有搞什么南北埋伏之类的手段,确定了鞑靼本部只有这三四万人后,他随即主动开口:
“前军行军五十步,做出冲锋的架势。”
朱棣一开口,身边的徐增寿和朱权就对视了一眼,作揖道:“陛下,不先上火炮吗?”
“先用火炮的话,阿鲁台见识了野战炮的威力后一定会逃跑。”朱棣洞察了蒙古人因为人口不足而欺软怕硬的想法。
即便已经包围明军,并且掌握人数更多的军队,可阿鲁台依旧没有主动出击。
在朱棣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