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几天,但产量要低一些。”
“在使用肥料后,这些作物从原本在日本北方的亩产九斗提升到了一石半斗,不过遭遇的病也和我们遇到的一样,应该是和殿下您说的一样,鸟粪里有不少细菌和病害。”
毕甫解释完后,朱高煦表示满意道:“能提升一斗半已经不错,现在只需要把病害的问题解决就行。”
“你记住农业的生产三要素,第一是种子,第二是水利,第三是肥料。”
“日后你们的研究,也要以这三要素进行。”
讲完这些,朱高煦又询问起江南使用肥料的情况:“使用肥料的稻田能产出多少?”
“实粮二石三斗左右。”毕甫回答,朱高煦却皱眉道:“我去年调查过,应天府亩产平均二石二斗,你这里怎么只提升了一斗?”
“殿下有所不知。”毕甫苦着脸回答道:“江南之地,尤其是应天的土肥已经十分普及,如果没有土肥,那即便是太湖一带的产出,也不过只有一石八九的实粮罢了。”
“我等现在研究的肥料,实际上是让土肥不发达地方得到惠利,而不是为江南锦上添花。”
“倒是我不了解了。”朱高煦倒也没有执拗,而是承认了自己对江南水稻高产的不了解。
不过这么一来,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诞生。
“这肥料的成本如何?”
“约每亩三十文。”毕甫说罢,同时也说道:
“若是肥料没了病害的问题,那新的问题就是开采的问题,朝廷应该从哪里弄来那么多鸟粪来制作肥料,而且又该如何运输前往内地。”
“南方还好,可以走长江运往四川、云南,可北方的黄河只能运抵洛阳就无法西进了。”
“臣算过一笔账,倘若改为陆运,那每运一百里,每亩肥料成本就要增加五文。”
“一旦超过五百里,价格超过五十五文,那一些亩产本就不高的地区就没了买肥料的需求,因为增产卖出所得的钱甚至买不起增产所用的肥料。”
毕甫提到了一个现实,不过这个现实朱高煦已经考虑过了。
“照顾不到西北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以当下的水运,能福泽关中平原便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从海上获取鸟粪制作肥料这条路,注定了只能在水运发达的地方进行。
沿海和长江两岸的省份能吃到这份福泽,便已经不错了,他又怎么敢于奢望西北呢。
他看了一眼四周的田地,只能叹气一声:“慢慢来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