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23章 桑稼疾苦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向前方看去,还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书“朝阳市街”。



“现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



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闻言,也笑着汇报道:“足有四十二万六千余人,两年半间增加了近六万百姓。”



“这是好事,不过也是负担。”朱高煦颔首,但却觉得这也是负担。



“负担?”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释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乡野的百姓就会变少。”



“诚然,百姓进城务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却需要足够的乡野粮食作为支撑。”



“我翻阅过京城的文册,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旧要从四周运入二百余万粮食,数千头猪牛羊群,以及上万只鸡鸭禽类才能满足。”



“我听闻应天府境内有不少百姓在山下养殖牲畜飞禽,以此来专供京城百姓吃食。”



“这其中,难免会占到一些可以开垦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若是达到百万规模,那恐怕从武昌至南昌等长江中游百姓都得为京城运送钱粮牲畜。”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现状来判断的,而这也涉及农业人口和手工业人口的一个经济问题。



农民进城这种事情在工业化后进展很快,但基础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是小农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唐代长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万,流动三十万乃至五十万。



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给的最大上限,甚至时不时还需要皇帝率领百官前往洛阳才能保证百姓的口粮问题。



明代生产力相比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两京这两座百万级人口城池,以及苏杭等数十万级别的人口城池。



江南的城镇化率在明朝中后期已经算是封建时代较高的水平,但这样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业发达,四川、湖广作为粮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江南成为了与北直隶争抢粮食的对手,四川、湖广等地粮食经过长江抵达江南时,先被大量商贾购买运入各府城池,然后又被人高价买卖通过运河运往北方。



城镇人口太多,对于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就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隐患。



明末北方多发灾情,朝廷无法调粮的原因就是南方粮食大部分都供应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许多文人手札中看到,当北方连富农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时,江南的许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丝绸,并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为了过上这种生活,许多百姓流窜到江南务工。



在家乡拼死拼活耕种十几亩地,在交给地主和衙门后,手里最多剩下七八石粮食。



来到江南,即便进不去南京和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5)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