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相与了。
“既然是传错了,那我便走了,至于四叔这边,暂时在佥事的位置上做事吧。”
“岳祖父若是有时间,也请进宫中向我父亲问问好,毕竟我父亲也十分留恋当初在北平时,与岳祖父共事时光。”
朱高煦瞥了一眼郭镛,郭镛闻言欣喜若狂,庆幸自己的官职保住了。
倒是郭英,也没有先前那番桀骜了,说到底他如果真的桀骜,也不至于一直活到现在,早就该在洪武年间遭到针对了。
转身离去,朱高煦只是三言两语,便治好了郭英的脾气。
郭镛一路笑脸送他出府,不多时送他上车,直至他马车离去后,郭镛还在侯府门口命人放了鞭炮,庆祝太子来了府上,认了亲戚。
眼瞧着有朱高煦为郭府撑腰,那些捕风捉影的人,也只能按下了自己的心思。
这种试图捕风捉影的人并不少,谁都想对新朝投献忠心,而投忠心最好方式就是一拉一踩。
郁新、夏原吉、黄福、李景隆、吴高、俞通渊、平安、盛庸、徐凯、吴杰等一众建文时期的文官武将没少被弹劾,甚至连渤海都参与其中。
旁人渤海可以不追究,但是对于吴高和俞通渊、平安、刘真等人,渤海的兵卒可是怨念不小。
今日朱高煦除了要为郭英站队,还要为这群人站队。
因此,他的马车渐行渐远下,渐渐来到了五军都督府的门口。
此刻的京城,主要以渤海的六千精骑和燕府的五千老精骑,还有从江北撤回的三万上直为主。
凡朱高煦所到一处,当地衙门就会被跟在他身后的上百渤海精骑接管,五军都督府也不例外。
今日,兴许是五军都督府开创以来,最为压抑的一天。
中军都督府中堂外的空地上,上百把椅子排列整齐,分为三班。
中堂门口,同样摆放两把椅子,不过其中一把已经有人坐下了,那就是前来凑热闹的朱棣。
亦或者说,朱棣是想来看看朱高煦怎么安排天下兵马。
自功臣册封结束后,大部分功臣只是有了爵位和官职,但实际上并无太多权力。
朱高煦今日在五军都督府召集新老旧人,为的就是好好分配他们的去向,避免他们闹出事情来。
“殿下千岁……”
当唱礼声响起,坐在椅子上与丘福、张武等人商议事情的朱棣也看向了门口。
果然,朱高煦风尘仆仆赶来,正在接受渤海将帅兵卒的唱礼。
丘福、张武及除了唱礼朱棣外没有其它动静的南军等将领开始纷纷起身作揖,对朱高煦唱礼。
朱高煦简单点头打了个招呼后,便来到了朱棣身旁作揖行礼,随后在朱棣颔首下入座。
待他入座,众人也纷纷入座。
扫视众人,朱高煦偏了一下头看向朱棣:“父亲对北平和陕西、山西诸将有调动的想法吗?”
“北平朱勇、丘福、李彬,山西张玉、张辅、柳升,陕西刘荣、张信、张武,具体的我给你拟个条子,你暂时不要布置这三个地方就行。”
朱棣毕竟要照顾燕府派,朱高煦也对他的想法选择尊重,不过对于燕府诸将,他只觉得朱勇、张玉和张辅不错,年纪稍小些的李远、孟瑛也可以,其它都是领兵数千上万的程度,委以重任还是算了。
朱棣只保留对三个都司的意见,这让朱高煦有了发挥的空间。
他的目光首先挪到了建文时期遗留的武将身上,其中以李景隆和吴高、俞通渊、平安等人为主。
“国朝初定,天下并不安泰。”
朱高煦一开口,诸将纷纷侧耳倾听,而他也对众人安排道:
“眼下,云南、四川行都司、广西三地的啰啰、瑶苗叛乱不休,皆因土官怂恿。”
“因此,朝廷意欲改土归流,将不服王化的土司改为流官,亦或者直接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