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冬雨,更像一位吝啬的财主,总是吝啬的留着雨水,不愿让大地接受雨水的洗礼。即使心情不快时,亦只是挥落点点滴滴的小雨,夹杂着冬日的寒风,打到人身上,感到冰冷刺骨,有着说不出的寒意。
昏昏沉沉的天,细雨漫天,眼前的风景都蒙上了一层帘幕,叫人看得不真切。
帘幕中的水泥路上,一辆辆马车排成一条长龙正稳步的朝着遵义赶去,马蹄踏着水泥道路的清脆声音让同车的袁枚和席佩兰同时探出脑袋看向地面。
“先生,这水泥路真神奇,下雨天竟然一点都不泥泞,看上去比比江宁的青砖路还有好。”席佩兰一边说着一边将车窗帘拉开小小的缝隙,通过缝隙看向这个陌生的地方。
袁枚闻言点了点头,接着他看向路上赶路的百姓,就算是下雨天,在百姓的身上都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百姓们的面容也都红润丰满,显然这里的生活不错。
“还有这马车也不一样,在这样的路上行驶,竟一点也感觉不到颠簸。”席佩兰放心车窗帘后坐正身子自顾自的说道。
在古代马车一直是人们代步得工具,而且在日常劳作或者运输货物时,古人都会用到马车。
而在铁路运输还没有出来之前,黎汉明要大力发展陆路运输,就必须得得把载重更大,行驶更稳的四轮马车给改进一下。
其实四轮马车在宋代便已有之,但是古人在使用马车时普遍是使用两轮马车,相比较于四轮马车,两轮马车可能比四轮马车得稳定性要差一些,若是作为代步工具的话四轮马车好像使用起来更加舒适一些但是古人却一直坚持选择使用两轮马车,只有在极少数特殊得情况下才会使用四轮马车。
究其原因,古代人们使用得马车都是木制的,而马车的车轮和车辙自然而然也是木制的,所以马车在使用时面对泥泞的道路行走起来还是很吃力的,相比较于四轮马车两轮马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起来要更为快速。
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以后要“书同文、车同轨”,车同轨为什么摆在和书同文同样重要的地步?
因为中国没有足够方便廉价的火山灰来源,搞不了火山灰土水泥,也就搞不了平整的硬化路面。所以中国古代的道路都是土的,几乎没有硬化路面,就算夯土,季风气候下很容易就泡软了。
所以古代中国的土路,必然是要被车轮压出辙,也就是说,路面不是平的,而是每条车道都有两条压出来的车辙。
车同轨实现车轴长度和车轮尺寸统一,那么大家的轮子都在这两道沟里跑。
如果车轴长度和车轮尺寸不统一,那必然是跑着跑着一边轮子下进沟里一边还在路面没有压凹下去的地方,两边不一样高,那就要翻车啊,车同轨实现了道路运输的方便化安全化。
就算到了现代,边远乡下的一些没有硬化的马路上已然可以见到打车碾过的两条车辙,更别说古代了。
至于一些人口嗨说的古代中国没法解决转向的技术问题,西方四轮马车的前轮转向装置其实又不复杂,古代中国在水运机械上有的是类似的结构。
但是为什么不普及到马车上,就因为路面上这车辙的沟啊。
四轮马车前轮转向装置本质上就是在一个水平活动的立轴上进行连接,立轴解决了水平方向的转动问题。
路要是不平,坑洼凸起之处,左右轮高度不一致,很容易把你这个立轴给颠簸损坏了,纵向开裂,然后四轮马车就前后断做两节了。
需要乃发明之母,发明不是从天才头脑里蹦出来的,绝大多数科技发明都是因为有社会上存在这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能得到奖励,才促使人们去不断改进,才最终普及。
而如今黎汉明弄出了水泥,硬化了路面,四轮马车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了,黎汉明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技术并不难,难的是适用,是需要!
袁枚挑着窗帘看了好一会儿后才放下坐直身子叹了一口气说道:“从这一路来的见闻,这里朝廷是再也回不来了。这里比朝廷更像朝廷,你说得对,这天下恐怕真的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