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王文东听到了刘布遇刺的消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小道消息,官方是不承认这件事的,这是所有的人猜测和穿凿附会的。
王文东是不会相信刘布遇刺,因为他可是知道刘布多么的怕死,他有多么的小心,平时要么就呆在家戒备森严的军营或者是家中,出入的话都是前后扈从,披三层铁甲。
别的行军大将,可是穿着一身特别漂亮和威武雄壮的铁甲,只有他穿的是普通士兵的铁甲,不是为了跟士兵同甘共苦,而是让敌人无法认出来,即使他偶尔出去,也都是大批随从,前呼后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刺杀?
但是随后华夏朝廷的一些做法,又令他感到惊讶,这便是朝廷居然像是方寸大乱,气急败坏的样子,而且还改由刘远桥御驾亲征,前来山东督战。
到了此刻,即使王文东他不相信,也得相信了,因为他知道的事情更多,华夏帝国的朝廷,他们宣布刘布正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部队,前往山东支援。
别人对此,是将信将疑,但总揽山东全局的王文东则得出一个结论,朝廷在说谎,因为在山东境内,就没有这样的一支部队,这令他恐慌不己。
王文东可是知道刘布在华夏军之中的地位,华夏军没有了他,又面临如此残酷和惨烈的决战,军心和士气不受到巨大的打击,这是不可能的。
刘远桥御驾亲征,没有起到振奋士气的作用,反而令士气更加的低落,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肯定一点,刘远桥不如刘布,甚至还不如华夏军几大主帅中的任何一个。
别人是惶恐,王文东则比别人更加的悲观,因为作为山东巡抚的他,可是知道山东现在的防卫力量有多么的弱,跟朱明朝廷相比,差距是多么的巨大,如果朝廷雷霆一击,他们是没有办法抵挡的,在他们没有办法抵挡的情况之下,山东何去何从?
无数人将家破人亡,死伤枕籍,宛如人间地狱。
王文东没有想过投降,因为他知道投降是不可能的,像他这些刘氏家族的核心分子,就算是投降了,估计也难逃一刀之厄,就连他们的亲人和朋友都会受到连累。
王文东也都知道朝廷能武装起这样子的一股力量,全靠是画上了一个天大的饼,强撑过来的,他们只有两三个月的军粮,他们的粮响,还得着落在山东的老百姓身上,这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军队,不可能饶过山东本地的权贵和这些百姓人家,指不准还指着山东的钱粮来发军饷呢?
这就意味着双方存在着,根本上的利益冲突,不可并存,而且朝廷直到了现在,也都没有派人对他们进行招降,想其态度很明显,这就是要把这些人全部都铲除。
正当王文东烦恼不已的时候,他又听到了一个更加不好的消息,这消息就是崇祯皇帝正式下旨,封杨嗣昌为登莱侯爵,负责统筹天津大营五十卫的大军,进攻山东的东三府。
同时任命洪承畴为济南候爵,负责领导保定大营的四十卫军队南下,直扑东昌府。
朱燮元为兖宁侯爵,负责攻掠兖州府、江淮等地,皇帝十分大方,破格的给非黄亲国戚以外的人,直接封为侯爵,这在大明两百多年,都非常少见,除了开国之后,好像后来基本上都没有。
但是这也相当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因为这些人的封地,都是在华夏军的控制之内,如果他们能够攻下山东,他们就是实打实有封地的侯爵,如果打不下来,一切也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也就像是毛驴眼前的那一根胡萝卜,让他们拼命的。
可以想象,崇祯皇帝为了让这些武将们拼命,他是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如果这样都不奏效,估计他也都没有办法,也只能够望洋兴叹了。
当然对于这些东西,华夏帝国方面也都毫不示弱,刘远桥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军事任命,对这些手握兵符,掌管大军的大将们,纷纷的给他们封赏田地、豪宅、美人等等,极大的刺激了军心士气。
双方那是针锋相对,大战一触即发。
对于大明之内的紧张局势,远在辽阳的皇太极也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也急得抓耳挠腮,这分明就是大明的总决战,无论是谁胜利了,就是未来的霸主,如果他的后金国能在此时参上一腿,那就可以在这一次举世的盛事中分一杯羹了。
当然皇太极虽然想跟大明方面进行结盟,但是大明朝廷和皇帝的清高,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他们都走投无路了,居然还是不愿意跟他们合作,他们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