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百二十九章 批条式营销
泛红,不好意思的开口说道:“我爸那里足够用啦。祁工,你能不能再给我批两箱,我已经工作了,也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亲朋好友的。”



“好说,好说,你可是我徒弟,过年师傅也要发红包的。给你两箱特价,帮你省点钱。”祁景焘毫不犹豫地特批两箱出厂价的苏记香辣酱给孙雪柔。



“哇~~~塞,小赵这个师傅拜的太值了!祁工,我也算是你的徒弟,给我批两箱特价苏记香辣酱好不好?”马晓娟故作羡慕地喊道。



祁景焘满脸玩味地看着马晓娟笑道:“喊声师傅来听听!”



“师傅,师傅,师傅!”马晓娟毫不犹豫地连叫三声师傅,叫的亲切自然,顺理成章,毫不做作。



马晓娟本来就是综合组的工作人员,从生产车间抽调到信息中心工作之后,她的业务本来就是从祁景焘手里接手,是祁景焘指导她熟悉和掌握信息中心内务工作的,他们之间这份师徒关系本来就天然存在。



马晓娟在信息中心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对于祁景焘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敬重,再没刚来信息中心时那种嚣张和高傲了。人就是这样,对于比自己强太多的存在要么服从,要么崇敬,知道不是一个层面还敢较劲的人,不是白痴就是疯子。



马晓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那三声“师傅”叫得亲热,祁景焘不回应马晓娟,手上却开始批条子,从实际行动上认可这份师徒关系。



其他同事可不好意思跟风认师傅,他们要么比祁景焘早工作,严格说起来应该是祁景焘叫他们师傅;要么没这份业务上的师徒关系,没必要增加这份师徒关系。本来应该有师徒情谊的吴宏伟,他有那么一段时间和祁景焘的关系可不是那么不合拍,祁景焘对他也是无视,只有羡慕马晓娟和赵雪柔的份了。



苏记香辣酱名扬海外,产量有限,供不应求,为了保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海外餐饮市场和国内大客户的需要,特别是特供那部分的需要,零售市场上根本就找不到苏记香辣酱的踪影。



滇中农贸公司开设那些专卖店虽然有苏记香辣酱出售,却是采取限量销售,即:一个顾客,一次最多可以购买一箱苏记香辣酱,只有区区十二瓶而已。



这样一来,弄得全国各地那些专卖店外排起长龙抢购,过年前夕这段时间更是盛况空前。不知不觉中,苏记香辣酱和试生产的高原果汁饮料已经成为紧俏商品。



但是,国内的事情永远有例外,永远有特例,凭批条购买这种人情销售模式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至于市场上出现类似黑市的倒买倒卖苏记香辣酱的行为,无法杜绝,也没必要去杜绝,甚至还可以适当推波助澜。



别忘了,现在的苏记香辣酱可是98块一瓶的出厂价,提高到158块一瓶的国内统一零售价,许多普通消费者还是难以接受国产货物美价高的消费模式。不过,咱国人就喜欢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对于那些需要通过特权才能得到的东西总是趋之若鹜,无限向往,价格高也就没人觉得贵了。



老奸巨猾的苏雪渊苏总经理掌握着独一无二的苏记香辣酱,既然准备进军国内市场,怎么可能不好好把握市场脉搏,利用国人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培育呢?



一种需要依靠攀关系,走后门才能购买到一定数量的商品,岂不是更能烘托出苏记香辣酱的特殊和不凡?这是一种比所谓的饥饿销售更高端的市场营销模式,是普通商品想效仿也无法效仿的高级销售模式。



滇中原生态食品公司对外宣称因为原材料不足,并且通过央视广告的方式宣传,对于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表示诚挚的歉意,种种手段其实都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苏记香辣酱本来就是好东西,是难得一见的调味料和佐餐食品。只有让那些觉得苏记香辣酱贵的广大普通消费者千方百计得到,并且亲自品尝过苏记香辣酱的美味,他们才不会忘记苏记香辣酱的美妙滋味,刻骨铭心。



其实,祁景焘已经在戒指世界大规模种植滇中小米辣,原材料不足的瓶颈早已经解决。滇中原生态食品公司的第二生产基地也已经建成,随时可以开足马力生产,哪里会满足不了国内零售市场的消费需求?限量销售,批条销售,只不过是培育最大数量的忠诚消费者而已。



当然了,苏记香辣酱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还是机密,外人还不知道滇中原生态食品公司真实的产能状况,苏记香辣酱还是今年过年最热门、最难得的送礼佳品。



这些同事合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