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说,抛开陆军规模恢复这一特殊情况,国防力量表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但背后的改变并不可忽视。
左念微再次来到热河的试验场,在上个月的试验中,来自各家的坦克经过了一轮考察,目前只剩下绥远重型机械厂和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的产品。
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和南京第二重型机械厂研发的两款重型坦克都称不上好。
前者的设计是典型的间战期设计,空重42吨,三座炮塔,分别是一门75炮和两门20炮;后者重39吨,搭载一门95炮,且装上了7架机枪,而且两辆车的越野性能也艘堪忧。
对于这玩意儿,陆军自然是敬谢不敏,陆军对于重型坦克自然是又爱又恨,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钢铁巨兽,但陆军的实际需求又让陆军不可能在重型坦克上花太多的心思,这就让陆军的眼光颇高,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设计能力,而两家机械厂也只能无奈摊手。
但在中型坦克方面,倒还是有一些能看的设计的,在经过一些测试之后,陆军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双方回去敲敲打打,又带来了改进之后的产品。
一型车来自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空重173吨,焊接炮塔,铆接车身,乘员五人,即驾驶员、航向机枪手、炮手、装填手和车长;
武器为一门48长身管炮,以及并列机枪、炮塔顶部机枪、车体航向机枪,共三挺75机枪;
悬挂为板簧、独立式,即五个大直径负重轮,转向机构为普通的差速器式;
动力为一台220匹马力十缸风冷汽油机,六个前进档与二个后退档,理论公路最大时速每小时40公里。
二型车来自绥远重型机械厂,绥远重型机械厂是个小厂,规模不大,主要生产拖拉机,坦克生产的规模与歆记的汉阳拖拉机厂其实差不多,这次能拿出这样的设计,也确实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二型车空重177吨,采用铸造炮塔和铆接车身,乘员同样是五人,外观上,脑袋看起来比较圆;
武器方面,车上搭载75短身管炮,也一样搭载了三挺机枪;
悬挂为平衡式悬挂,两个负重轮一组,一边三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换挡机构还可以选配气动辅助设备,操纵时会很省力,但是维护、检修工作要麻烦很多;
动力方面没什么特殊的,同样是220匹马力汽油机,都是南京第二重型机械厂的产品。
相比于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绥远重型机械厂的技术要差一些,没有焊接炮塔的能力,因此绥远厂直接选择铸造炮塔,与绥远钢铁厂一起攻克了铸造技术,整体性能倒还可以。
这一次的改动主要在装甲和火炮方面,在装甲方面,军器局给出的要求是能在500的距离上防御37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或75野战炮的延时高爆弹。
这方面的设计经修改之后,两家大同小异,陆军比较看好的绥远厂的装甲为车体正面装甲厚24,车体侧面24,炮塔正面厚28,炮塔侧面24,炮盾为40,车长指挥塔四周均为20。
对于这个设计,陆军方面已经比较满意了,而且绥远厂的布局也做的比较好,不只是纸面战神,放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错的设计了。
火炮方面,首都第一重型机械厂使用的48长身管炮是沈阳陆军兵工厂的产品,与陆军现役的48战防炮能够实现弹药通用。
而绥远重型机械厂的75短身管炮干脆就是把75山炮。
陆军对于弹药通用十分重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除了后勤部要骂娘外,工厂调整产线也是需要时间的,这都会影响产能,影响作战。
历史上的德国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容易被忽视的是,他们的很多火炮实际上不能通用,只是口径一样,弹药并不能通用。
德国人在大战期间搞出了上十种同口径却只能单独生产的炮弹,pak40反坦克炮用75x714㎜弹药,四号坦克的kwk40坦克炮用75x495㎜弹药,而豹式坦克的kwk42坦克炮用75x640㎜弹药……
75山炮很有意思,它的后座行程短,可以节省不少的炮塔内部空间。
而在威力方面,虽然22倍径的75山炮身管短、初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