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57章 如何识别航母?
毕竟是活跃在4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上,拍摄下来的照片经过放大之后仍然是模糊一片。



因此,从一堆模模糊糊的混沌目标当中精确识别特定轮廓,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识别轮廓的前提,是把轮廓形状从一片蓝色或是黑色的背景当中给分割出来。



如果海洋一号只是如字面上一样,是一颗常规的海洋资源卫星,那无法分割凹陷区域,也就是内角大于180°的区域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但作为事实上的海洋监视验证星,这个问题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航空母舰很大,这不假。



但在民船行列里,并不缺少尺寸接近乃至超越航空母舰的巨无霸。



而航空母舰最大的最大特征——全通甲板,在卫星观测视角看来,也和部分民用运输船只广阔的前甲板类似。



甚至堆满了集装箱之后的集装箱船,也很容易被误判。



这样一来,容易被利用起来的特征就只剩下两个。



首先偏向一侧的舰岛。



除了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这类有载机需求的军舰以外,再没有其它船只会使用这种奇葩的设计。



民船都会把驾驶室设置在尽可能贴近船体前或后端的位置。



但问题在于,舰岛确实有点太小了。



尤其是核动力航母由于无需烟道,更是可以把舰岛做的很小且很靠后。



而且还和甲板部分高度重合。



无论是雷达、可见光还是红外光,在分辨率不足的情况下都很难辨识出来。



相比之下另一个特征,也就是斜角甲板和起飞甲板所组合出的不规则船体轮廓,就比较友好了。



民船出于容积率的考虑,不可能设计这种支楞巴翘的外形出来。



甚至连不设置斜角甲板的中小型航母,以及两栖攻击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



而且更重要的是,300米长、40米宽的轮廓,对于目前的卫星分辨率来说,还是勉强能够分割出来的。



所以,才必须要解决凹陷区域识别率的问题。



否则直接给你把斜角甲板那一块分割成圆润的弧线,那就和一艘油轮差不多,一点特征都不剩了。



“林总说的不错。”



常浩南信步来到黑板旁边:



“传统的几种活动轮廓模型,很难直接被应用在我们海洋一号的图像识别算法当中。”



“不过我之前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曾经无意中看到过一种思路,就是利用变分水平集方法改进活动轮廓模型。”



“到目前为止,这种思路的主要产物是几何活动轮廓模型,以及更进一步,利用Mumford-Shah泛函对变分水平集方法进行分段所开发出的测地活动轮廓模型。”



“当然,由于水平集方法在过去一直存在不守恒问题,因此这两种方法在面对曲线拓扑结构变化时的适应性仍然有限。”



“不过,如果你们看过我之前发表在第一期JCAS上的那篇文章,就会知道我已经从理论层面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说完之后,常浩南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个方程:



p=e/Z.



而就在这个时候,下面又有另外一个人举起手:



“常总,第一期JCAS上的大部分文字我倒是都看过,但如果没记错的话,您发表的那篇文章好像是用来进行多相流模拟的?”



“是的。”



常浩南此时也恰好写完方程,于是转过头回答道:



“但数学原理层面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



“多相流模拟的难点,也是在于其相界面的拓扑结构高度不确定,因此需要将运动界面描述为随时间变化的水平集。”



“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在几乎无需改动的情况下,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