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71章 老太后的肯定
摸着良心说,汉家还真有一种封赏,是只给死人的。



——异姓王。



比如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大哥,即便早在太祖潜邸丰沛之时便已亡故,却也还是被追封为:武悼王。



自太祖皇帝白马誓盟:非刘氏,不得王——尤其是在‘非刘勿王’这一祖制的漏网之鱼:长沙王吴氏一族绝嗣之后,异姓王在汉家唯一的存在可能性,便是追封亡者。



但除此之外,汉家对待军人,从来都不曾有过类似‘死了功劳就更大些,活着功劳就稍小些’,又或是‘死者为大,既往不咎’之类的惯例或潜规则。



即便是拿太祖高皇帝年间的元勋功侯来说,活着等到刘汉开国者,也总是比那些死在开国前夜的将帅地位更加显赫。



但刘荣很清楚: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人们——尤其是政治人物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惯性。



即:一位战死沙场的将领,其阵亡本身,也是一种贡献。



非但如此,该将领的英勇就义,还会成为朝堂官员判断其作战是否竭尽全力、是否贡献出所有的重要判断依据。



简而言之,便是:人家都战死了,你还想怎样?



人家都把命给搭进去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你还不给人家算个功劳?



对此,刘荣即便稍有不同的看法,也还是愿意接受。



——一名将领,只要不是生前犯下了重大错误,从而导致战争进程产生明显不利于本方的转折,刘荣便乐得承认:一名为国捐躯的将领,至少灵魂是高尚的,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一名愿意死战不退的将领,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功劳是值得承认的,烈士待遇,也是人家应得的。



但在此基础上,刘荣还要引导着整个朝堂——整个汉家政坛,都逐步接受另外一个现实。



活着,不是罪过。



只要不是临阵潜逃、畏敌避战之类,那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活着结束战争的将领,并不比为国捐躯者贡献更小。



就拿太宗皇帝十四年,率部死战朝那塞,最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为汉家换来反应时间的故北地都尉孙卯,同过去这个冬天的程不识对比;



——孙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敌而敌之,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刘荣由衷敬佩!



而在过去这个冬天,程不识同样以相对劣势的兵力死守朝那塞,在本方总战损超过两成——尤其是在北地都尉部战损超三成的情况下,依旧牢牢守住了朝那塞!



如果说,故北地都尉孙卯值得肯定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生命为国家争取到了战略反应时间的话,那程不识在此战中的贡献,便是毋庸置疑的专业成就。



守住朝那塞!



将匈奴人挡在边墙外!



从源头上,杜绝了太宗皇帝十四年,那近乎丧师辱国的状况再次发生!



所以在刘荣看来,故北地都尉孙卯,是类似后世几位英雄——如雷英雄、邱英雄般的榜样式人物;



其事迹值得传颂、赞扬,其精神值得发扬。



而程不识,却是实打实的从战略角度上,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且前途无量的高级将帅胚子。



都不用说旁的;



自有汉以来凡五十余载,匈奴人哪次超万人以上规模的入侵,是连汉家的国门都没敲开、连汉家的领土都没踏入,便灰溜溜空手而归的?



别说是万人以上规模的大范围入侵了;



在代北雁门,及云中、上代等郡,匈奴人随便凑个百十来骑,便是起码要烧杀抢掠好几个村庄,才愿意连吃带拿的满载而归的!



至于呈集团式的大规模入侵,无论是太祖高皇帝年间的平城战役,冒顿单于兵临代都晋阳,还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先锋出现在长安附近;



——每一次,匈奴人都好像是逛街般,轻松写意的深入汉家腹地。



过去这个冬天,是汉家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在一场边防战争中,将匈奴人的入侵意图完全挫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