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83章 孤方以睡觉为事,无暇见妇人


这二石粟,合一百零八汉斤,折算到后世的度量衡,大概是二十七千克。



平均每天九百多克,将近一千克的量,却都还不能保证十成饱,并且是一日两餐,而非三餐。



但换做麦粉面食,却并不需要这么多!



早餐就着热汤吃两個饼,晚上再吃一碗热汤面——总共算下来,一个成年壮劳力,一个月顶多也就需要一石半的麦粉!



虽然依旧只是七八成饱,而且中间也要夹杂几顿粟米粥、杂粮粥,但比起之前,同样只能吃七八成饱的粟,却也能省下不少粮食!



再有,便是相较于粟,麦粉面食更有‘滋味’。



这里的滋味不单指口感,而是主要指面食咀嚼过程中,那令人无法忽视的甜味。



作为农耕文明,华夏民族不可能不知道甜味,究竟意味着什么。



——甜、咸两种味道,在华夏封建文明的认知中,几乎是和‘营养’划等号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长安一带的百姓便发现:自打吃了面食,家里的女人气色越来越好,男人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大;



原本瘦弱些的仔仔,也总算是有了点精神气,甚至还长的壮实了些!



又便宜,又好吃,又顶饱,又有甜味(营养);



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不至于选错这样一道送分题。



关中的百姓们吃起了面食,粮商们自然就坐蜡了。



——什么情况?



不吃粟了?



那我手里的粟怎么办?



根据简单地商业逻辑退路,大部分粮商做出反应:降价!



第一次降价,商人们便直接自砍大动脉:五十五钱每石,向太子的平价粟看齐!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有五十钱每石的麦粉,关中已经没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粟来吃了。



第二次降价,商人们咬紧了后槽牙,鼓起了毕生都不曾有过的大魄力——直接以收购时的成本价出售,四十二至四十六钱每石!



商人们想:比太子的平价粟低这么多,比那什么麦粉也便宜不少,这下总卖的出去了吧?



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华夏百姓,永远是最精明,同时又最憨厚的民族。



经过简单的计算,老百姓便得出结论:若是吃粟,每个壮劳力每个月要吃二石,吃麦粉却只需要一石半;



而一石半麦粉,只需要七十五钱。



所以,除非粟的价格,跌到七十五钱二石,即三十七钱每石,否则,吃粟就是不划算的。



甚至即便粟的价格,真的降到了三十七钱每石,也不过是和麦粉的价格,或者说‘价值’平齐而已;



考虑到麦粉面食更好吃、更顶饱,且明显对人好处更大、吃了更有力气,即便是三十七钱每石的粟,其性价比,也依旧比不上五十钱每石的麦粉。



再者,老百姓心里,那也是有一杆秤的。



——之前没麦粉,只能吃粟,俺们求爷爷告奶奶,想少花点钱买你的粟;



你特么鼻孔朝天,恨不能让我跪地磕头,才愿意把九十钱每石的粟,以八十九钱的价格卖给我!



现在想让我买你的粟?



想屁吃!



就算多花点钱,买太子的平价麦粉,俺也不让你们这些个良心让狗吃了的黑商,赚走俺一个子儿!



于是,商人们开始哭了。



卖不出去啊~



四十二钱的成本价,甚至是在此基础上,每天再往下降二钱——都降到三十六钱了,还是卖不出去啊~



再找人一打听:好家伙!



少府这些年,不显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