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定传承了二百多年后,大明的世官最盼望的是稳定,而非提升级别。
如果非要提升的话,他们希望留在原卫所,而非调去其它卫。
所以很多卫所的指挥和千户数量越来越多,百户反而可能出现空缺。
此时钱盛就笑着道:
“京卫世官限定在135,指挥和千户名额只有35个。”
“俺老钱可不敢提升为副千户,万一真升上去,大概率要调出去。”
作为洪武年间设立的老卫所,富峪卫的指挥千户家族,有很多是洪武、永乐年间传下来的。
既然皇帝说了他们的世职不能降,那么这些人多半能留下来。35个名额,他们能占去一大半。
剩下的十几个名额,钱盛没有信心争。他的世职不升上去还好,一旦提升为副千户,多半要被调出富峪卫。
所以,钱盛最大的愿望,就是保住百户世职,而非往上升迁。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富峪卫仍旧留在积庆坊。祖上在这一带置办的产业,他仍能够打理。
怀着这个心思,钱盛继续询问道:
“顾先生知不知道富峪卫的情况?”
“将来会被调到哪里?”
顾炎武虽然被枢密院邀请参与卫所改制,却只是提出一点建议。他对具体的整编情况并不了解,更别说精确到某个卫。
所以他摇头道:
“具体的卫所顾某不知。”
“但是钱百户既然来了,本官作为钱武的上级,就诚心诚意给你几个建议。”
“这个你要记牢了,回去仔细思量。”
示意钱盛拿笔,把自己的话记下来。
钱盛家族并未投身举业,称不上是读书人。但他作为卫所世官,卫学还是读过的,能够识字读写。
虽然觉得自己的字难以见人,钱盛还是硬着头皮,记录顾炎武的言语——
他知道,这次的机会很难得。
若非顾炎武有意,他根本见不到这个人。
习惯了军中开会时有文书记录,顾炎武整理着思绪说道:
“卫所改制是必然的,朝廷不可能养着卫所还养着营兵,承担两份压力。”
“今后朝廷会给卫所将士分地,把卫所的土地分给个人。”
“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都会按级别分配土地,承担服役责任。”
“之后士兵在作为营兵服役时有盐菜银、皮袄银等津贴,军官和军士则按品级发俸禄。”
这是总的原则,也是卫所改制的原因。
大明现在已经养不起两套兵制,所以把卫所和营兵职能分开,抛开养卫所的责任。
今后卫所不但没有军饷,反而还得交税,为营兵提供钱粮。
枢密院现在和皇帝争取的,是把划给内库的卫所屯田税收,转给枢密院分配。
皇帝同意用这笔收入做军费,但是却要求由内廷掌控,双方还在角力。
这些秘事,顾炎武自然是不会和钱盛提起的。
但是他提到的这些已经让钱盛大开眼界,明白了卫所改制的原因。
拿着毛笔记录,钱盛不断请求顾炎武说慢点。记完之后还问道:
“京城卫所的土地少,怎么分配土地?”
“就是整个顺天府的耕地,都不够京卫屯垦吧?”
因为和钱武的亲戚关系,钱盛对涿鹿三卫改制的情况很了解。知道京城的卫所,不可能像涿鹿三卫那样分配土地。
顾炎武笑着回道:
“所以枢密院就多管齐下,提出三个措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