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33章 开海的第一个问题:钱归谁?
佛脚?”



“陆部堂说的在理。”



“还是陆部堂考虑的周到。”



几名江南籍的官员开口支持起来。



张治也点头:“陆部堂说的确有理,咱们是有些着急了。”



“那就请陆部堂先说说自己的看法。”严嵩端起茶来,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陆远也不谦虚,直接侃侃而谈。



“适才各位都说开海就是开海贸,再说直白点就是为了替朝廷赚银子补亏空,诚然,开了海贸,银子是一定能赚到的,没理由说汪直能靠着汪洋大海赚的富可敌国,咱们大明朝反而不如一个海盗头子。



但是这银子到底是该怎么赚,在海禁之前,甚至追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到底这通海是替朝廷赚到了钱还是没有赚到钱,陆某年轻看的书少,怎么反而听说郑和下西洋有劳民伤财的说法呢。”



张文宪沉吟道:“陆部堂的说法想来是引用了当年东山先生(刘大夏)在担任兵部车马司郎中时说的那句话‘昔太宗年屡下西洋,靡费无计,死伤军民累万,姑且得宝,与国何用哉,此政有弊,臣子者当劝谏,旧案倘在,宜从烧之。’



不过陆部堂,东山先生的观点即使是在孝宗朝时期也并没有太多人支持,如果说当年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并无回报,朝廷缘何要一次接一次,朝廷又哪里来的财力支持成祖数次北伐兼修永乐大典。”



陆远笑了笑言道:“陆某并没说支持东山先生的观点,陆某刚才说的很清楚,开了海朝廷是一定可以赚到钱的,但这个钱到底是怎么替朝廷赚的,陆某不懂。”



开海做贸易,卖商品,这么简单的事陆远不明白?



张文宪的脑子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但是严嵩听懂了,于是轻咳一声止住了刚打算开口的张文宪。



其实陆远的话要是换一个说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开了海之后,赚到的银子到底是给朝廷的还是给皇帝的?



很显然,如果开海之后,江南织造局、市舶司去做贸易,赚到的银子肯定是属于皇产,和朝廷、国家的财政一点关系都没有。



弄明白这一点,就很好理解当年刘大夏说的那番话了。



朱棣想要北伐、想要修永乐大典,但是国家没有钱,或者说国家有钱,但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朱老四当时也在南京)不愿意支持朱棣。



要花的银子太多了,不能说把国家的家底子都拿出来成就朱棣一个人的威名吧。



你成了永乐大帝,流芳千古,国家被你拖得筋疲力尽,合适吗?



而后有了郑和下西洋。



()



第233章 开海的第一个问题:钱归谁?



第(3/3)页



银子铁定是赚了不少,但这钱都被朱老四拿去北伐和修永乐大典了。



朱老四美滋滋成了千古一帝,可却得罪了当年的朝廷百官。



感情国家出钱支持伱的郑和下西洋事业,结果赚回来的钱都进了你皇帝一个人的内帑。



山东白莲教造反闹的那么大,老百姓都到了‘掘草根、剥树皮,卖儿鬻女以求苟活’的地步,也不见你出点钱来赈灾,还得从国家的户部出赈灾款。



永乐大帝这个名号,你真的不脸红吗。



这种内部矛盾就完全是朱老四一人造成的。



他将国家的财产和他自己的私人财产混淆了。



或者说在朱老四的眼中,他是皇帝,整个国家都是他一个人的私产,即国家的钱是他的钱,他自己的钱还是他自己的钱。



如此岂能不产生矛盾。



也就不怪这些官员怒批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所有的皇帝都如此,不是他们这些皇帝不开明,而是皇帝这个身份限制住了他们的心。



天然的认知就是如此。



朕是皇帝,朕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