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药材的掌柜和伙计了。
顾欢喜又闲下来,便亲自操持农资店的事儿。
眼下,还没有专门的农资店,想买种子,都是去粮铺,农具什么的,则是去铁匠铺子订制,至于化肥农药一类,百姓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所以,她家如果开了,绝对是京城头一份。
顾欢喜倒不是想去博眼球,而是实实在在的想为百姓做点什么,闺女既然有那样的天赋,不用之于民,实属浪费,也辜负了老天爷对她的偏爱。
她也不愁没生意,在古代,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就可见朝廷对农事的重视程度了,如果有机会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谁也不会放过。
届时,怕是会被疯抢。
麦子还没成熟,番茄和番椒的种子也没多到可以上架卖,至于玉米,估计收割后,就得被朝廷征收了去,其他蔬菜种子,倒是有一些,还是后市改良过的,不但味道好,最关键的是高产。
但这些短期内,缺少说服力,想打动百姓,就得拿出确凿证据来。
于是,她在请人装修店铺时,特意划出一块区域,打算在那儿安排些木箱子,栽种些蔬菜,用事实说话。
绿意盎然的,还能装点门面。
至于化肥,就交给闺女了,最顶级的化肥,就是闺女的眼泪,堪比植物营养液精华,一毫升,就能兑上千倍的药水,不稀释到那份上,也不敢浇庄稼,因为会肉眼可见的疯长,那就太诡异了。
但眼泪兑的化肥毕竟还是少数,顾欢喜还想把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改良种子上,实验证明,用营养液浸泡后的种子,产量会非常高。
所以,化肥的主力,还得靠自制。
顾欢喜早就准备好了相关的资料,也印刷成册,里面的知识介绍的很详细,如何堆肥沤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垃圾废料,还有如何配比才能让肥力发挥最大,都毫不藏私的分享。
书里,还写了种植绿肥的事儿,她觉得这条路算是比较靠谱的,乡下养家畜牲口的比较少,往往攒半年的肥,仅够用一回的,可庄稼从种到收,起码要两三次才行,所以,还得从别处想办法。
绿肥就不错,像各种豆类作物,苜蓿,紫云英,苕子等,肥地的效果显著,还能给牲口当饲料,一举两得。
另外可行的一种办法就是人工养蚯蚓了,在后世,养殖蚯蚓技术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不少人入坑,从此发家致富。
她也大体记录了养蚯蚓的实施过程,只是百姓们大都不认字,宣传起来,估计难度很大。
最好的办法,还是朝廷能派人到村里去宣传推广。
就在顾欢喜琢磨着,该如何运作此事时,悬在头顶的那把剑终于落下来了。
二月底,南边的战事,在冬季休战了近两个月后,再次爆发,不过,这回是朝廷的军队主动进攻驱逐。
战事打得很激烈,伤亡却不算惨重,损失惨重的是倭寇,在毫无防备之下,就被人偷袭了,营地被大火点着,火势凶猛,水浇不灭,倭寇仓皇逃窜,哀嚎遍野,两方还未正式开打,便已落了下风。
更要命的是,倭寇的最高将领,在自己的营帐里,被人抹了脖子,凶手却没留下任何线索。
行踪诡异的,让人头皮发麻。
擒贼先擒王,将领一死,没人指挥,很快队伍就乱成了一锅粥。
战事夜半开始,天亮便结束了,结果不言而喻,我方大捷!
倭寇死伤大半,剩下的那些溃不成军,再无一战之力,仓皇狼狈的乘船离开了。
再惊心动魄的过程,落实到书面,也不过是短短几行字,但其中的危机重重,非当事人,难以体会。
顾欢喜从许怀义嘴里听到时,紧张的犹如自己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倒是许怀义自己,还笑意盈盈的,眉眼间是遮掩不住的快意和满足。
俩人多日不见,他冷不丁的一身血出现在房车里时,顾欢喜还吓了一跳,检查后,得知他只是受了点轻伤,一颗揪着的心才算彻底放下。
吃饱喝足,他意气风发的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