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87节
方才贺通判的话林远秋也是听明白了,这是在说,衙署根本支付不出州兵的军饷,所以在今年之前一直都有减少兵卫的人数。



听贺通判的意思,今年倒是没再减少人数了。



至于为何没再减少,不用贺通判多解释,林远秋也能想的明白。朝廷每年拨下的军饷是依照两千四百多人的量,如今营中兵卫只剩九百多,等于不用衙署另外贴补,这些银钱已足够维系所有兵卫的军饷开销了。



而这样的做法,在严同知和贺通判看来,算不得吃空饷,毕竟朝廷的银钱他们可都用到了军饷上,并未从中挪用半文。何况前任知州大人就是如此的操作,他们也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再则,衙署贴补不出军饷可是事实,这种情况下,不管换了谁过来,怕也只有减少兵卫这一解决办法了。



此时林远秋的脸色并不好看,虽知道严同知与贺通判的做法是无奈之举,可他这会儿想的要更多一些。



如今天下太平并无大战事发生,这些兵卫倒可以得过且过的撑着一方安宁。可若是时局突变,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这些临近边境的州城,届时只凭区区千人的兵卫,怎护得住永宁州的百姓。



等失了城,死伤了百姓,那时自己战死也就罢了,可若还活着,想必圣上,头一个要治罪的人就是他。



而罪名,自然是吃空饷了。毕竟朝廷下拨的军饷可是两千多名兵卫的份额,可实际人数却连一千都不到,不治你还治谁。到时谁还管你有没有装银子进口袋啊。



想到这里,林远秋突然有种接了个烫手山芋的感觉。



再看严同知和贺通判一副终于脱下担子的轻松模样,林远秋毫不客气道,“若日后圣上治罪,想来同知大人和通判大人也难逃罪责才是。”



说罢,林远秋起身就出了大堂。



见状,钟荣和钟锦安,还有钟锦华紧随其后。



很快,大堂中只剩下呆落木鸡的两人。



待回过了神,心惊不已的严同知和贺通判,忙“林大人林大人”的边喊边追出了衙署,只以为林远秋这会儿就要写了折子给圣上。



林远秋吃得才没这么饱呢,自己把此事报给圣上,除了免去严同知与贺通判的官职,其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相反的,他们永宁州的兵数定额,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件事而被朝臣们提出减少,届时人家给的理由肯定充分,既然你们永宁州养不起兵,那干脆就少养些呗。



要真是这样的话,到时自己恐怕哭都找不到地方。



所以林远秋认为,当务之急,自己还是快快把永宁州的经济搞上去。



只要有了经济,就不用再担心会发不出军饷,自然而然的,先前减少的兵卫数也很快能补了回来。



而林远秋,方才之所以对严同知和贺通判这样说,其实是有另外的目的在里面。



众所都知,通判虽在官阶上不如知州,可他的存在,是专门对知州起监察作用的,而朝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



再有,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听断之事,通判也有与知州一起签施行文书的权利。



想到自己马上要开动的大搬迁政策,林远秋觉得,为了避免出现无谓的反对,这会儿他很有必要在气势上先压严同知和贺通判一头。



但凡官场中事,常常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而胜算的大小,看得自然是谁先占上风了。



不得不说,林远秋方才的态度确实让严同知和贺通判心惊不小。先不说林大人什么来路,背后有哪些人撑腰,就冲他们两人想安稳致仕的心思,想来日后,也不会过多干预林远秋的治州之策了。



……



此次去兵营,除了岳父和两个舅兄,林远秋还带上了十几名衙役,再加上严同知和贺通判,一行将近二十人。



四辆马车,行驶的速度不慢,很快就到了郊外兵营。



待看到依次排列的一排排的房舍和厢房,以及方便兵卫们训练的校场时,一股油然而生的熟悉感让钟荣忍不住的兴奋,丁忧到现在已过去将近五年,钟荣实在太想念壁垒森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