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智慧农机的挫折
上天前的最后两天,是留给航天员用来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因为人类对于太空来说太过脆弱,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风险。
李伟当然是陪伴妻儿,胡冬早就结了婚,孩子都八岁了。
林炬,林炬没有亲人,过去的朋友也很久不联系,只能在自己的基地瞎转。
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说实话基地的工程师们说不定比亲人朋友更可靠。
早上,林炬像往常一样按惯例应该先去机库,挑一架刚刚完成整备的飞龙中教机,绕着基地飞几个来回。
不过今天他走到机库又折返了,因为这也有风险。
虽然飞龙中教机购买了露西亚的最新版弹射座椅,但一次紧急弹射就可能导致骨折,那还上什么天,以后有的是时间飞。
【青阳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欢迎林厂长!”
基地的负责人热情地招待着林炬,后者只是好奇地观察着后面一大片整整齐齐的农田。
在开发XW151智能驾驶系统的时候,工程师们就说过这套系统应用于种植作业将会有非常好的成果,于是林炬特批了一个小组去搞智慧农机。
于是新远宇航动力这么大个航天企业,居然和当地镇政府签订协议,承包了几百亩地,进行全面智慧化农业建设。
这里产量不一定很高,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一定要降到最低,以便将来作为模板向外界推销。
基地的负责人罗罕带着林炬刚刚走进基地,头顶就有一个黑影伴随着嗡嗡声掠过。
“啊,是鹞式无人机。”
林炬抬头,看到的是一个八轴螺旋桨无人机,它的下面还挂着一个大塑料桶。
罗罕:“每天我们会根据天气状况和空气湿度规划农药喷洒时间和用量,这完全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工只要根据提示稀释农药装桶,无人机就会自己按照计划去喷洒。”
林炬:“为什么不实现全自动化?”
罗罕:“太贵了,而且只需要一个人花一点时间就能搞定,其实很轻松的。”
一边走着,罗罕继续介绍:
“我们在这1000亩的地域里安装了120个精确定位测量点,利用地面基站、卫星和软件的自动识别可以精确地划分好工作区域,工作路线也是根据这些信息自行规划,人工只需要在机器难以识别的情况下干预。
青阳基地现在加上我只有4个人,但实际上只要机器不出问题,我们只需要在空调房里看监控,就能完成一切种植流程,比如您看那里。”
顺着罗罕的方向,林炬越过玉米地,看到的是一大片金黄。
那是早稻,饱满的穗结在水稻的尖端,又大又紧实,一看就是丰收的景象。
“你们种了多少亩水稻?能产多少斤?”
林炬的手拂过稻粒,能感受到这些作物的喜悦。
罗罕:“根据卫星的红外遥感数据,今年的虫害和阴雨天气印象通过各种手段都得到了良好控制,加上大量化肥的精确使用,以我们使用的稻种看,可以做到亩产1600斤,也就是800公斤。
总种植面积是300亩,也就是20公顷,老板,你猜我们收割完这20公顷地要多久?我们只有一台水稻收割机哦。”
林炬:“只有一台?一小时也就5、6亩地吧,50个小时左右?”
div class="contentadv" 罗罕:“是的,我们只有一台水稻收割机,但它完全够了,自动化让它可以24小时不分昼夜收割,红外摄像头下白天和黑夜没有区别,只需要48个小时就能收割完毕;
跟随收割机的卡车也是完全自动,定时返回厂房倾倒至自动生产线,进行脱粒工作,谷壳打成饲料,大米机器筛选后装袋,直接就可以进行批发了,只是这些作物我们都不会卖。”
林炬想了想,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