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84章 你着什么急?




“你都准备撤项了,还讲什么讲……”



刚说到一半,迎上成司长的目光,李定安忙笑了笑:“材料组准备申报资料时,我让他们做了重点备注……”



何安邦气的想咬牙:你怂什么怂,继续怼呀?



成司长也想咬牙:他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材料长什么样,总共有几页?



“还有什么发现?”



“还未发掘,暂时没什么发现,只有几点推断!”



“讲一讲!”



“我推测,与同时期相比,这根铜柱的冶金技术要先进很多,原因在于温度:锰铜的熔点在一千二左右,但只是熔点,实际冶炼时的炉温需要更高,至少要达到一千四到一千五。但木炭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八百左右,优质煤炭最高温度只有一千二……”



对啊?



王永谦皱着眉头:“那是拿什么炼的?”



李定安想了想:“我怀疑是焦炭……但最早的炼焦纪录,记载于明崇祯时期成书的《物理小识》中: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为石,再凿而入炉为礁(焦),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等于你把中国的炼焦历史记录又提前了三百年,是这个意思吧?



那时候的欧州,才刚刚开始用煤炭炼铁。



成司长叹气:“继续!”



“其次,高炉设计同样先进,如果是单管,不管风囊有几个,只能从一面进风,继而导致炉内氧气不均,焦炭燃烧不充分,同样达不到所需温度……所以我怀疑,冶铜高炉应该应用了双管鼓风技术,甚至是多管……”



这是初、高中的物化知识,基本都懂。



所以,越想就觉得李定安说的这种可能性极大……



“有没有相关的历史记录,最早是哪一部?”



“有,明代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



铜柱铸造于1320年之前……《天工开物》1637年成书。



成司长愕然:等于你又把冶金多管鼓风技术的历史记录提前了三百年?



“国外呢?”



“大概1720年左右,英国引进炼焦技术,具体从哪引进的不知道,但随后就发明了双管鼓风式高炉……”



众人久久无言。



一根铜柱,打破了三项历史纪录?



而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这里只是处风水型遗址:够稀奇,够罕见,价值够高,如果考实,能填补好几项历史文化空白。



但没想到,还能更有价值?



压根就没人往技术和科学方面联想过,而与之相比,后者的重要性是前者的好几倍。



打个比方: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确定,他们的炼焦技术从哪来的?



现在可以试着确定一下了……



再打个比方:蒙古瓷。



就那么几十件瓶瓶罐罐,放古玩市场,估计问都没人问,却能成为部级研究项目?



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



倒不是说对现代科技有什么增益,而是修复历史,让民族发展过程的脚印更为清晰。



往大了说,追踪溯源,增强世界影响力,往小了说,增加民族自豪感。



思忖间,成司长竟然有点后悔:若非李定安,这地再搁十年依旧只是一座荒山……所以当初监管委来国博要人的时候,应该再坚持一下的。



同时,心中的不满又多了一分:为了找这座山洞,李定安吃饭以秒计,三九寒冬坐在山顶上,就裹个破棉大衣,一观星就是一夜。



当地呢?



一个星期了,连材料都没准备好,还尽搞歪门邪道?



可见知识之匮乏,水平之落后:根本就没意识到,“元代的铜镍合金”意味着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