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68章 木俑
辽人重视风水堪舆,倡导重殓厚葬,身份越高越讲究,越奢侈,墓室也就越大,陪葬也就越多。



这是受了汉人和唐人的影响,但也并非没有特点。



一是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后人不上坟,不扫墓,既便祭奠,也是在家中设牲牢、酒馔。



二是下葬一概不用棺椁,而是用尸床,也就是石砌或砖砌的高台。



如果是火葬,就会将装骨灰的陶罐、石盒、木桶等摆在尸床上,如果是土葬,则直接摆尸身。要是死者是贵族,还会在尸床上挂帐垂幔,有如睡在家里。



但在这里面,却摆着好大的一座棺椁:长近四米二三,宽有两米出头,高有一米六左右。



这么大的棺椁,李定安只见过一座:汉昏候刘贺墓。



而且两座椁几乎一模一样大:长十八尺(汉尺),宽九尺,高七尺。



墓室也是一样大:差不多四百个平方。



但刘贺好歹是汉天子(汉废帝),下葬时也是依帝制,那这儿呢?



马献明努力的回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葬在内蒙blzq)和辽太宗(葬在blyq)的墓才多大?”



李定安想了想:“辽太祖的墓室比较大,近三百平,太宗的要小很多,只有一百八十平。”



卫自立吸了口凉气:“好家伙,这何止是逾制,都逾到没边了?”



“根本不是逾不逾制的问题!”马献明指了指棺椁,“而是辽人贵族都不用棺!”



李定安想了想:“倒也不绝对:如果是火葬,如果装骨灰时用的是石盒,辽人也会称之为‘棺’,当然,很小,一米长,半米宽都算是大的……”



但这座呢?



一时没有头绪,李定安转了转摄像头。



嗯,这是什么,墓志铭?



靠近墓墙的位置,砖砌的底基,高有一米二三,上面嵌着一块一米见方的石碑。



正正方方的盝顶形志盖,四个斜边刻有图案,同样落满了灰,依稀能看出都是动物的形状:有的是羽,有的是蹄,有的是爪。



应该是十二生肖。



志盖正中是阴刻的篆体汉字,同样落满了灰:故政……赠韩王……铭。



灰太厚,只能辩认出一半,但结合辽代官制和封爵制度,连起来应该是:故政事令赠韩王墓志铭。



马献明掰起了手指:“辽代韩王我知道,有北院大王耶律室鲁、有北府宰相萧惠、有枢密使令萧朴,还有太师张俭……其中就没有政事令这么小的官,更没有追赠?”



李定安很笃定:“有,承天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史称萧太后)祖父胡没里,他生前任梅里(皇帝宿卫统领),政事令和韩王都是萧绰被册封为皇后之后追封……”



“那这么算的话,葬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陈国驸马萧绍矩,是他的曾孙?”



李定安点头:“对!”



“他什么时候死的?”



“具体不太清楚,反正比阿保机早!”



“那这不对啊?”马献明瞪大眼睛,指了指电脑屏幕,“汉字?”



阿保机建国后创契丹文,为官方文字。虽然辽人也说汉话,写汉字,但诏书、军令、地名、碑刻、墓志、符牌等等,只能用契丹文。



直到萧太后(萧绰,民间称之为萧燕燕)与宋真宗结成澶渊之盟,宋朝向辽朝纳贡,汉字才成为辽代官方文字之一。



等于这座墓是澶渊之盟之后建的,但胡没里是死于一百年之前?



中间差了整整一百年。



还有前墓室的壁画和葬品:髡发、金花、左祍裘袍都是阿保机时期的风格。鸡冠壶、长颈瓶,却又是萧太后及之后时期的产物。



同样差了一百年。



就很奇怪:好像是哪一部分穿越了一样?



“别急!”李定安想了想,“十有八九是迁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