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63章 方形的老祖宗
r />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元禛的《茶》?”雷明真想了想,“这玩意……五万六?”



李定安“呵呵”一笑,“你懂?”



雷明真噎了一下:谁说哥们不懂?



家里做的就是陶瓷生意,紫砂壶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看不出新旧,但他百分百敢确定:这玩意不但丑,做工还忒差劲,如果不是李定安在这,五百六他都嫌多。



段牧也瞅了一眼:“李老师,看着像老物件,但怎么没有包浆?”



“含砂量太高,而且是粗砂,所以壶身非常粗糙,根本挂不住浆。”



“那这些黑点呢?”



“应该是泥胚不纯,烧结后一收缩,把砂粒挤了出来!”



段牧也有点奇怪了:如果这么说,还真就不值五万六?



“别急,我先看看!”



“啥,你都没看?”



“废话,我坐这儿也就几分钟……”



估计是看他年轻,摊主换成李定安之后,来问铜镜价格的人顿时就多了起来。李定安一边忙着应付,一边看那六个人跟土匪似的满市场的乱窜,真就没顾上看。



还是那位周主任看这壶的时候捎带着瞟了一眼,连上面刻的字是什么都没注意。



说着话,李定安接过了壶,刚一入手,眼睛不由自主的眯了一下:砚斋!



就刻在那两句诗的下面,标准的楷书繁体,很普通。



这是款,应该也是制壶主人的斋号,问题是,李定安竟然有点眼熟。



能给他留下印象,肯定有来历……



稍一思索,李定安想了起来:就回馈粉丝那次,给卖毛笔的小姐姐……哦不,给钱金玉挑了一方陶砚,残的就剩下三分之一,依旧值四万。



残砚底上就刻着这样的两个小字:砚斋。



这是明中时期陶器大师时朋的斋号,而他最拿手的并非陶砚,而是陶壶。与之相比,他儿子时大彬更有名,是“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



相传嘉靖之前,紫砂壶还不叫紫砂壶,叫紫陶壶或供春壶,就是时大彬往紫泥里掺砂,首创“调砂法”,才有了“紫砂壶”这个叫法。而且方型壶也是他首创,之前不论是瓷壶还是陶壶,一律都是圆的……



嗯,掺了砂?



李定安眼皮一跳:好家伙,时大彬的壶?



时壶最显明的特点,不就是“砂粗质古肌理匀”?



说直白点:壶表面全是砂,满身的疙瘩!



哈哈,就说周主任怎么看那么久,越看越兴奋,中间还朝他老爹招了招手?



因为捡大漏了……



现在再看,怪不得这壶这么难看,工艺还这么糙?



这绝对是时大彬早期的作品,估计当时他的“调砂法”和“泥片镶接几何体(方型壶专用制法)”还在调试阶段,技艺不是很成熟,所以才烧成了这样。



这么一想,丑怕啥,越丑才越值钱,因为搞不好这玩意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型壶。



既便不是,就凭“时大彬”三个字,这把壶卖个几百万也轻轻松松:



2019年,保利京城夏拍,时大彬的一件菱瓣圆壶拍了两千两百万。



去年春天,西冷印社在沪上拍了一件时大彬的紫泥平肩素身壶,那件没掺砂,属于他青年期的作品,也没有铭刻诗句和图案,更没有款,成交价都要一千九百万。



再往前,落槌价上千万的比比皆是,成交价最低的是一件残器:拳头大的一只龙鼎壶,但耳断了。2018年美国拍的,成交价三十万美金。



没道理连件残器都比不上……



“看不上?”



李定安晃了晃,把壶往马扎底下一塞,“那我要……大姐,五万六对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