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 再翻一番
五年前,他仿“元四家”的十开《山水册》拍了一亿两千万,三年前,他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拍了八千五百万。
这幅要是真的,下了三千万想都别想。
但为什么没人看,反而都跑去看价值相对较低的《秋山劲松》了?
看李定安目露狐疑,高胜东凑了过来,压低了声音:“郑总请人鉴定过,是赝品,圈里基本都知道……他也是在这幅画上栽的跟头……”
栽过跟头?
“多少?”
高胜东没说话,比了四根手指头。
好家伙,四千万?
李定安一下就来了兴趣:看郑总这些藏品,不敢说花了上亿,但至少五六千万是有的,所以他肯定有一定的经验和眼力。
但最终,在这幅画上栽了大跟头,为弥补亏空,不得不清仓大甩卖?
说什么也要看看……
李定安顺手掏出放大镜,走了过去。
起先,高胜东和舒静好也陪着他一起来,但看了几眼,委实看不出什么,就只好退到旁边等。
而李定安却是一眼不眨,看了快十分钟才直起腰。
唏……怎么说呢?
乍一看,还真就看不出区别,无论是画风、形象、意境,都明显带有王时敏的风格。而且不论是王时敏本人的印章,还是同为“四王”的王鉴、王原祁、王翚等人监赏过的印章,看着都好像没问题。
给一般的收藏家,更或是内行来看,肯定会当成王时敏的真迹,所以不能怪郑总栽跟头。
李定安也是琢磨了一阵,灵机一动,想起了从系统中学过的“折画”,才看出了一点不同。
先看画工,笔法圆润,线条简约。
再看画风,清丽工秀,生机勃然。
再看整体形象与意境:这幅更接近于写实,少于变化,而且有的地方过于刻露,构图略感壅塞。
说直白点,就是有意炫技,但炫的过多了。
而这些,都与王时敏的作品特点相悖逆。他虽擅仿元四家,但画风更接近董其昌,重文气写意,富于变化。
特别是树,画中的树清奇秀挺,而王时敏的树却雄浑绵密,所以说,有点背道而驰的感觉。
而且题诗也不对,虽然很像王时敏的笔迹,但稍显生硬,高手只要多看几眼,就能看出模仿的痕迹。
但反过来再说,这幅画用笔还是有几分王时敏的真昧的,而且气势雄厚,生机勃发,既便是仿的,也肯定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反正让李定安来看,这幅画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比王时敏,乃至黄公望的作品也差不了多少。
当然,他说了肯定不算。
就比如民国,技法意境与齐白石、张大千可比肩的画家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泯然众人。又比如同为“明四家”的沈周,他的作品成交价比起三位同行,减了一个零不说,还得再拦腰砍一刀。
所以,得市场说了算……
基本上也就只能看到这里,要说代笔的是谁,李定安还真就看不出来。
他想了想:“高师兄,如果单独买这幅画,大概多少钱?”
“有人出过五十万,但郑总没卖,说是最少一百万?”
一百万……如果凭直觉,应该不止……
要不要让系统鉴定一下,说不定就是哪位名家仿的?
就比如张大千,仿王时敏的画也不是一幅两幅……
纯粹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李定安打开了系统。
手刚搭上去,他猝然一顿。
物品:《富春山大岭图》。
年代:康熙十二年。
作者:王翚。
备注:王翚仿王时敏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