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泪洒相思地
“嚯!”
陈卫红爬上胡庄庙,跟吓到了似的,惊叫一声,呆在路口,久久没有挪动脚步。
正在这时,喧闹的乐器声响了起来,跟打戏开场了似的,铜锣哐哐作响,鼓点急促密集,弦子也咿咿呀呀的跟着凑热闹。
大家伙儿被他堵在下面,急得直骂娘:
“陈卫红,你小子缺不缺德,快躲开让我们上去呀!”
“娘的,这一听就是大戏开场了呀!”
“听着还是武戏,我心口都跟着噗通起来了,你小子快躲开呀!”
挨了一通骂,陈卫红这才从震撼中反应过来,连忙躲到一旁,惊叹道:
“你们叫唤啥呀!”
“这阵仗,我就不信伱们看到了能比我镇定多少。”
“我的天爷啊!这咋这么多人啊?”
一群人鱼贯而上,跟他站在一起,看到眼前的景象,禁不住呼吸一窒,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虽然大戏中午才开场,可这刚到黄昏,胡庄庙前面就挤满人了。还好地方够大,东一坡西一坡的,坐得到处都是。远远的望过去,黑压压的,跟那大河里涨水之后,河套里留下的积水坑似的。
当时条件艰苦,不管老人还是孩子,穿得都是以深黑色居多,挤在一起,视觉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人群中还夹杂着一些爱美的女同志,花红柳绿点缀之下,愈发显得人潮汹涌了。
几个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还搭着一些个简易的棚子,上面贴着用毛笔字写出来的红色条幅,说是什么什么供销社下乡点,售卖着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一些私人经营的小吃摊就简陋多了。
有的就是支起一口大锅,摆上几根条凳,就开始卖胡辣汤了;有的堆起黄泥糊成的炉子,在旁边的案板上噼里啪啦的拍着烧饼,然后麻利的贴到炉壁上烤;更多的却是推着独轮车的货郎,架子上插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这种场面,搁往常,即便是每月按时开启的大集上都是十分少见的。
一行人连忙找了个宽敞的地儿,搬着小板凳坐了过去。徐小芷和王爱朵最为积极,忽闪着大眼睛,双手放在膝盖上,乖乖的等着大戏开场。
原来,刚才那一通喧闹的锣鼓是戏班子里的师傅在调试乐器,也有提醒大家伙儿大戏要开场了的意思。
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打通”。剧团下乡演出的时候经常使用。
锣鼓暂歇,观众们的心却跟着提了起来,趁着幕布落下的间隙,一个个交头接耳的议论着:
“要来了要来了!真是没白跑十几里山路,还赶上了个全场,得劲!”
“谁说不是嘞?老哥哥,你是从哪个公社过来的?为了看一场戏,跑得可不近呐!”
“噫,我这算啥?人家还有从外县过来的嘞!这个剧团子可是有几个好角儿,能听上几嗓子,跑再远的路都不亏啊!”
“咦,这剧团子还恁有名吗?有啥出名的老师没呀?给俺说说呗。”
“李玉枝你知道不?她可是豫剧二团里的顶梁柱,那闺女不但人长嘞俊,台风还好,那嗓子,脆得就跟那百灵鸟叫唤似嘞。听上几声唱,顶瓜皮都能通畅了,回家吃饭都能多吃好几碗!”
“恁厉害吗?李玉枝老板,以前没听说过啊?那我这回还真得好好听听嘞。老哥哥,他们这剧团子有啥好戏冇?”
“好戏?那好戏可多着嘞!《红灯记》《朝阳沟》《五世请缨》……哎呀,太多啦!”
几个老先生坐在王承舟他们不远处,一边吧嗒旱烟,一边互相攀谈着,听得一帮子年轻人直眨巴眼睛。
虽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知青,可见识跟喜欢戏曲的老年人比起来还是差远了。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戏曲名字,肯定都听说过,但也仅仅是听说过而已,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所以,大家伙儿听着他们议论,都听得津津有味。对于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