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这些刚刚摆脱军籍的士兵们,多半都是犹豫的,卫所制度虽然在早期很大程度减少了朝廷的军费支出,但实际上压力都让军户自己承担了。
卫所制度之下,他们又要当农民又要当军人,还要遭受世袭的军官压迫,很多人对这军籍是深恶痛绝的,只是苦于没办法脱籍而已。
这也让他们对军人这个身份十分厌恶,好不容易摆脱了这个身份,再面对征兵自然就要犯嘀咕。
虽然有学生在宣讲起义军的纲领,但大头兵们都听不太懂这些玩意儿,最后还是他们听到这次征兵是跟着许圣人打仗的,这才打消了他们的许多顾虑,报名参加的才渐渐多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什么纲领不纲领的根本不重要,只冲着许圣人三个字,他们就愿意舍了这条命。
而且他们也坚信许圣人不会亏待了自己,征兵时说的待遇,一定会不折不扣的发到自己手里。
这样的情况也让主持征兵工作的人意识到了,搞这个工作报许圣人的名头比什么都好使。
以至于到后来他们在另外的地方征兵,都是直接以“跟着许圣人打仗”的名头来干活的,这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整个工作推进都极为顺利。
除了军事上的工作迅速铺开,在政事上许良也一点没有放松,制宪党的建设几乎是同步的在铺开。
杨溥挑选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官员,每一个都是身家清白,然后把他们所有人都召集到了省衙,他们都被许良授予正式的组织身份。
许良迅速完成了组织架构,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职务和级别,而这只是两广的一套组织班子。
将来起义全面走向成熟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走到前台,慢慢的就可以形成中央班子,一旦起义取得成功,制宪党就能顺利丝滑的接管整个天下。
这些两广的成员,一部分被安排到本地的官府衙门进行工作,而更多的人,则要被许良派去全国各地,尽量把每一支分散的起义力量都联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