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贸易体系
阁房保持着安静,李芳远带着疑惑和好奇翻看起了这份初拟的国约书,任亨泰也并不催促,而是在位子上闭目养神起来。
虽然他说的话相对比较强势,并没有征求意见,更像是一种命令的口吻,但实际上这事儿能不能成不是他一句话就能定下的,这还真的需要李朝那边也点头才行。
他初见到这份国约书的时候十分之吃惊,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要改动旧有的朝贡体系,而且改的让人感觉十分别扭。
在任亨泰眼里,这份国约非常不对劲,条约内容实在有些太功利了。
朝贡是正正经经的外事行为,那是十分严肃的国政事务,怎么能改成以贸易为主的经济交往呢,好好的稳固天朝权威,构建诸国秩序的体系却变得如此市侩,这不是胡闹吗!
而且皇帝往常在对外贸易这种事情上,不是一向都趋于保守的吗,为何现在改了态度?
直到后来任亨泰才知道,真正推动这个事情的并非皇帝,而是太子朱标,皇帝更多的只是迁就太子的想法。
当他和朱标进行了一次辩议之后,虽然他内心依旧不是很认可这个东西,但是勉强倒也能够接受了,而他既然勉强接受了,现在自然也秉持着臣子的责任,尽可能推动这个事情的达成。
此时坐在屏风后面的朱标,正在淡定的看书喝茶。
他出现在这里并不是真的想要旁听什么,某种程度上这是算是对李芳远的一种施压,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大可能促成这件事情。
虽然李芳远并不能决定这个事情,但是他拿着国约回去之后,多少也能影响到李成桂的态度。
依照朱标的想法,新的国约虽然看起来形式完全不同,但是李成桂八成是会同意的,历来在中原王朝的面前,小国国主没有太多的抉择余地,更不要说如今李成桂有事相求的弱势方。
推动新朝贡国约最大的难处已经解决了,那就是朱元璋,经过朱标苦口婆心的解释和劝说,朱元璋终于放下了原本的保守主义,决心在对李朝尝试新的朝廷体系。
想起自己当时的说辞,朱标不免觉得有些好笑,那些说辞大多数都是许良曾经说给自己听的。
例如从周边属国获得的铁矿石这类初级资源,只要拿来进行工业加工生产制成各类铁质品,或者作为其他工业品的原料,最终的成品可以十倍几十倍的卖回去。
又比如从草原获得羊毛这样的初级原料,然后在大明通过工业加工做成各种服装卖回草原,同样可以换取草原的牛羊肉供给国内。
工业化最终不仅可以换取大量所需的资源,还有外部的大量市场,根本不需要残忍的侵略掠夺,只需要通过正常的贸易行为,就可以为国朝及百姓获取源源不断的外部财富。
当初听到许良这些设想时候,朱标自己有多么心潮澎湃,前两日朱元璋听到这些就有多么目瞪口呆。
朱元璋突然有些意识到工业化的厉害之处了,一旦这种体系完成了,那么周边国家的资源和财富都将为大明所用,这种方式比掠夺或者直接统治都要更加省力有效。
divcss=&ot;ntentadv&ot;如高丽,南越这些周边小国,通常都是面上臣服私底下却不怎么听话,但真要打也要费老鼻子劲,打下来之后也很难建立起长久的统治,这种买卖就非常亏。
朱家父子立刻就意识到这种经济体系的软刀子的厉害,某种程度上比刀兵压迫更加险恶。
能当皇帝的人,而且还是开国皇帝的人,从来不会被仁义道德所束缚,即便是朱标素有贤名,在有利于朱家江山的事情上,道德水准也是可以变通的,在经济上占一点周边国家的便宜,他们完全不会介意。
这也是老朱能同意这个事情的主要原因,如果只是赚点小钱的话,他大概是懒得大费周章,但是能持续给大明带来财富的话,那还是值得一试的,反正大明是主动方,实在不行也有后退的余地。
此时看了好一会的李芳远就觉得有些难受了,站在自家立场而言,这份国约很有些霸道了。
整个国约基本上是在以旧朝贡体系为基础,增加了大量具体贸易内容,例如大明将以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与李朝进行大宗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