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1章 这年轻人净整大事!
第171章这年轻人净整大事!



太医院里,朱橚和太医们都是围着一个册子,他们一个个都瞪着眼睛看里面记录的各种数据,但越是看他们越是头晕。



这里面各种奇怪的符号,生僻的名词,乱七八糟的图表,都让他们看花了眼。



“按照这上面的数据,真的就能复刻出能用的青霉素来?”朱橚有些眼晕,挪开眼睛之后对着许良问起来。



其他的太医们也没好到哪里去,他们本来就年纪大,看这种枯燥繁杂的东西脑壳疼。



“是的,标准化数据化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精确控制影响实验的变量,当我们把过程里的东西都量化和数据化之后,那么复刻的结果就是精准的。



我在西安能够成功能制取青霉素,那现在复刻相同的实验过程,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一样的。”



众人听着都是连连点头,这种理念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许良说明白之后,他们这才知道为什么他们之前自己制取出来的玩意儿不行了,就是因为这个制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而成功的精确条件他们并没有掌握。



这种数据化的研究思路,也给了他们一些启发,或许也能运用在自己的医术当中。



中医在古代实际上早就有中成药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大名鼎鼎的《伤寒杂病论》就记载成药六十多种,无论是剂型和给药方式上都很全面,而后葛洪又直接提出“成剂药”的概念。



这实际上就已经是中成药的开端了,后面历代的医术里,也多记载着有些中成药的方式制作方法。



无论是朱橚还是太医们都熟知医术,当然是知道中成药的概念,但是他们很少去弄这种东西。



倒也不是前人记载的中成药不行,而是前人的制作方法到了现在,参考性已经大为降低了,十个人按照相同的方法做出来的,可能就是十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不要说汉代时候的重量单位跟现在是不是一样,就算同是明朝不同的两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两个重量标准。



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医师更多还是依靠直接开方给药,很少见到有去做成剂药的。



朱橚和太医们也不傻,听到许良提出的标准化数据化理念之后,他们一下子就意识到中成药之所以难以发展,就是因为缺乏这种理念。



“这个法子好啊,孤觉得如果用在咱们的医学上,是不是能让成剂药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朱橚本就痴迷医术,一下子就产生了联想,直接和太医们探讨起来:“你们想想,如果咱们能建立起一套通行的标准,或许就可以保证成剂药的药效同一性,那么在治理相对的一些疾病的时候,完全就可以放心的去使用!”



蒋用文也兴奋了起来:“殿下说的有理,以前我们不用成剂药,那是因为难以保证药效,并不是说成剂药这种形式不好,相比于开方配药,成剂药实际上更加方便快速!”



其他太医也是点头:“没错啊,我们日常所见大多数病症,实际上都是比较普遍和简单的病症,如果能保证成剂药的药效同一,那么治理这种病的时候成剂药会更加合适,这不仅减少了医者的工作,也省去了病人煎熬的麻烦!”



他们越是说,兴致就越是高,他们都知道如果这件事情可行的话,那么成剂药的发展或许会给整个医师界带来真正的巨震,这种震动丝毫不亚于许良两篇医学论文给他们带去的冲击。



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们说话的许良,心中也是忍不住感叹。



divcss=&ot;ntentadv&ot;自己费劲巴拉的,最先推动发展的居然是医学



照这么下去,中成药的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许良已经隐隐看到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模样了,。



“在下有个建议,不知几位有没有兴趣一听?”许良忍不住在他们中间插话。



朱橚精神一振:“启华尽可直说,孤洗耳恭听!”



自从许良来了京城,朱橚亲眼见到这个心心念念的奇人,不仅没有对许良失望,反而更加感受到许良不同寻常。



光是这数据化标准化的东西,看似普普通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