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二章 愚公移山
他是一位六十年代的回乡知青。



比小岗村还早十年,他就一直想带领云岭村的村民脱贫致富,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种植天麻、养蜜蜂。



结果辛辛苦苦种植的天麻被野猪拱完了,辛辛苦苦收成的蜂蜜让黑熊吃个精光。



如今,从云岭村通往下山的那条四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宽度不到三十公分宽。



就是李天放大哥十几年来带领着二十多名男女老少像愚公移山似的,一点一点在悬崖峭壁上开出来的。



社员同志们,云岭村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放大哥和云岭村的村民这种精神,任何艰难的路都不在话下。”



说到这儿,刘岩哽咽着实在无法往下说了。



他不由得想起前世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燕京海淀一家餐厅吃涮羊肉,大伙儿对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出了不同观点。



起因是阿源说的一句话:对于做事儿,世人总结出来的技巧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专一和坚持,曾经感动一代人的愚公移山就是最好的典范。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琢磨并不全面。精神固然可佳,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值得磋商。



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极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开会,最后一致决定:挖山!



对此,有人说愚公“愚”,愚公对人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



如果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上的土挖一点就少一点,石头搬走一块就少一块,只要我坚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总有一天能搬走这两座大山。



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两座山挪走了。



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七十年代曾经在华国拍摄过同名的纪录片。



导演吴家骀以其为蓝本拍摄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伟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鸿有名画《愚公移山》传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涛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不错,愚公精神的主要精髓就是专一!坚持!



但从思维方式来说,并不今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挖山,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想要走出去的时候,出入方便吗?



既然图的是方便,为什么不能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把家搬到山的那头去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头重建一个家园,难道不比挖两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吗?



有同样的时间,不仅能够解决道路的问题,而且还能作出很多比每天挖山不止更有意义的事情。



……



(
(2/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