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09.硬了?崭新的身份
子有点小了,“李老师请坐。”



两人坐下,向南看茶,接着按照方永波的意思直奔出题。



“李老师,咱们也算是自己人了,我就不客套了,“向南把准备好的材料递给李安,“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咱们乐团明年承办的几个大项目吧。”



-



蓉爱能发展到今天,方永波扛大旗自是不必多说,掌控着乐团的大方向,但后面若是没有向南的精打细算,方永波的工作进展也不会那么顺利。



作为一个经理,向南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出色的理财能力。



这也是他能立足于蓉爱的根本,方永波需要他弄钱,上面也需要他维持乐团的营收。



在这次音乐节之前,向南不是谁的人,他只代表自己的立场,眼见音乐节取得重大成功,他依然只代表自己的立场。



只要孔超一天不走,他就一天不会站队。



至于为什么方永波昨天一个电话,他就立马准备好合同给李安打电话,原因很简单。



李安年轻,有能力,在蓉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且需要舞台。



再直白点,现阶段的李安,好用,十分便宜。



本次音乐节,李安算是方永波的私人邀请,没有协议酬劳。



但是同样被视作钢琴演奏家出场的王锦华,却让他忍痛支付了二十万的出场费。



其实就一首大协奏曲,其他的可以用寥寥形容。



同样的价格,他能请来国外t1的钢琴家,还是把食宿机票都算在内,可方永波不同意,说最后那场演出必须上蓉城本土出来的演奏家。



在向新型市场迈进的路途中,国内各大乐团的财政问题都不容乐观。



其中邀请名家这一块儿,就是一大毒瘤。



纵观现在的音乐会市场,除非是真正具备票房号召力的演奏家,比如林郎等人,剩下的一些所谓国内外名家根本支撑不起票房。



如果不是靠着赞助和补贴,许多地方的音乐厅早就熬不下去了。



所以对于维护音乐厅的正常运转,在非必要情况下,少请“名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但是节目质量又必须得有保证。



所以李安在向南的眼里,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



一场演出两万到四万。



就折中按三万来算,十场也不过三十万。



三十万就能把明年蓉爱需要钢琴的演出任务消化个七七八八,还要特么的什么自行车。



要是每场都从外面请,那得多少钱,就现在的市场环境,随便一个在国内有点名气的青年演奏家报价都不会低于七万。



而且那些人就一定比李安强吗?



和方永波的观点不同,尤其是在莫扎特专场结束后,向南觉得李安已经不用再发育,可以当做成品使用了



少花钱,办大事。



向南如果不是担心方永波跳脚,真想一口气和李安签上三十场。



可没办法,李安是方永波眼下的红人,他要是真拿三十场合同做文章,怕是得把方永波彻底惹毛了。



一番交流结束,李安明白了,心里踏实了。



其实没有他一开始想的那么复杂,比如签了约,是不是就不能参加其他音乐活动,诸如此类的限制一概没有。



就是单纯的一年十场演出,其中有两场钢琴独奏会,是海顿和巴赫的专题。



曲目范围他也看了,没有任何问题。



其他的演出都是拼场,曲目基还在古典主义时期前后,而且再没有勃二这种大家伙。



演出时间表,白纸黑字一清二楚。



明年三月到四月三场,七月到八月三场,再就是十月一场,最后三场集中在年底。



“怎么样李老师,时间上方便吗?”向南贴心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