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03.可怕的成长,分数暗战
“触键后控制发音。”



-



暂且抛开种种身份,只作为一名纯粹的钢琴爱好者,吴复生钟爱寻找各种各样的演奏声音。



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到上世纪的珍贵录音资料,从三次元到二次元,哪里有钢琴爱好者聚集地,哪里就有可能出现他的身影。



现实中他是名叫吴复生的海院钢琴系高材生,网络里他化名tchaikovsky,在各种钢琴话题下舌战群雄。



某日练琴结束,他又化身tchaikovsky逛b站,从一个挑战全网最快740-1的视频一路不知怎么就刷到了一个叫八万不爱练琴的家伙。



车尔尼299-1,他心想听听吧。



听了几秒果断关注。



从第一首点进去,再出来就是第十首了。



没了。



tchaikovsky:gkd!



耐不住好奇心,第二天他又来了,又挑了两首听了听。



再听他又发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尽管视频音质嘈杂,但是他还是能从中听到较为少见的触键感。



在钢琴世界里,狭义来讲,音色就等于触键。



当时他很想听听这位不爱练琴弹得曲子。



结果每次对方更新的内容都是299。



听完了对方整套原速299,吴复生相当佩服,相当感叹。



他佩服的不是对方的原速,说个不好听的,他一些附中的师弟师妹都能原速全套299。



他佩服的是不爱练琴的每一次触键都是指拖琴键,持续发力,他绝对不会听错,钢琴音质再差也掩盖不住藏在其中的延伸感。



每个音都像是经过十指滤镜的筛选之后,才从钢琴里传出。



那他感叹的是什么呢?



他感叹的是不爱练琴的进步,每十首一发,每次他能感受到那种延伸感肉眼可见得凝实。



从视频里的双手来看,演奏者无疑是个成年人。



成年人还有这种进步速度,不值得感叹吗?



后来得知对方竟然和自己都是新海杯公开组的选手,因琴结缘,二人谈不上一见如故,但李安给他的感觉非常好,虽然其中还有点林幽幽的因素在其中。



成为朋友,也吃过饭,聊过天,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李安的观察。



在第三轮舞台,李安在告别动机的处理上再次验证了他的观点。



现场聆听,在优质钢琴上,可以说李安那天在告别这首作品中,将声音延伸做到了极致,如果很喜欢的德奥派演奏的人,大概会觉得李安那天的告别在中音区过重。



但若是喜欢俄派钢琴演奏风格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李安那天在告别中演奏的深重低音效果。



对于派别,吴复生向来站中立阵营,他只找好声音。



李安就是他发现的好声音。



可随后在李安红楼音乐会的视频里,他再次感叹。



比赛结束十二月底,李安回蓉城开音乐会是一月中旬,短短一段时间里,李安的声音和触键又发生了变化。



这次他听到了更加凝实通透的声音。



他这次来的来一件事就是想和李安面对面好好请教一下,那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他给他的教授也看过了李安红楼音乐会的视频,他的教授看过也感到颇为好奇,询问得知原来是魏三碗的学生。



哪也不算奇怪。



他的教授告诉他,老魏那套东西其实一直都被国内学术圈低估了。



不过老教授同时还给予了李安高度评价,并告诉了他一个半新不旧的词。



关于这个词,老教授说归根结底还是费因伯格提出来的。



“触键后控制发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