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的主题套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上。
李安不禁发问对方是怎么做到的,暴风雨他再熟悉不过,而这首练习曲他也练过。
客观来讲,这两首作品根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可就是因为如此,他才在心中发问,对方是怎么做到的。
按照小节对应,对方不但要在车尔尼的主题当中添加大量织体才能在暴风雨的快速进行结构中将演奏充实起来。
按照奏鸣曲的结构对应,那就更复杂了,怎么安排主题副题,怎么安排各部之间的连接?
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在他一边思考的过程一边被吴复生用双手解答。
41条两段体被对方用做主题副题的材料,以第一小节右手的三组音为基础音,以暴风雨第三乐章的动机为节奏,然后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新的发展动机,最后将这个动机安插在各部之间作为链接,将全曲进行串联。
李安有些震惊于吴复生的创意,或者说震惊于对方对于古典主义风格奏鸣曲结构的熟悉和了解。
这种信手拈来的从容绝不像是已经准备好的,只用从其中出现的一些细微节奏问题和不恰当对位就能听出。
对方是在即兴表演。
可瑕不掩瑜,如果对方按照这样的编排私下练过,他相信此刻呈现出来的将是另一种效果。
像是大脑的某根神经被刺道。
李安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他能不能在这么段时间内将一首车尔尼练习曲与贝多芬某一部奏鸣曲乐章结合到一起进行一个二度创作。
答案,是可以的。
但他决不能弹出这种具有浓厚贝式奏鸣曲的结构味道。
两场比赛看完,他以为自己对吴复生的钢琴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大致判断。
可此刻他不得不承认,对方随意展现出来的底蕴“噹!!”
又是一个激荡的和弦震响在耳边,李安回过神。
钢琴前,十色五光的绚烂表演继续着。
文学网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id=18767&cid=17896494&ajax_request=1');" class="btn-addbs">『加入书签,方便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