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清国的勇士们,时隔多年,我们再次来到了明国的京师,军中还有很多老兵,多年之前,我们曾经在这里将明军打得大败,现在,我们又到了这个地方,朕将会带领你们重新取得大清国的荣誉,对面是我们的老对手,明国的新军,朕知道,我们曾经在他们手中吃了不少亏,但是今天,我们绝对不会再失败,大顺军的饥兵你们都看见了,他们将会冲在最前面,我们再也不用牺牲清军勇士的生命来换取接近敌人的机会,你们只要紧跟在后面,然后发起攻击,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大清国万岁!大清勇士万岁!”皇太极策马在军阵面前奔腾,虽然经过连番失败,清军的士气有很明显的低落,但是一方面是大家也都明白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如果这一仗打不赢,他们就要回到草原去放牛了,而女真族又要重新回到白山黑水去打鱼为生,这不等于他们前面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吗,人也都白死了,这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情绪,不仅仅是皇太极不甘心,所有清军将领乃至清军的普通士兵都是不甘心的。
另一方面,皇太极这一点倒是说得对,以前跟青弋军作战,基本上都是清军单打独斗,虽然清军胜在骑兵,但是无论如何,敌军都是一支火器化的远距离打击力量,在突破武器的射程这段道路上,往往会付出成千上万的士兵的生命,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清军很多时候撑不到攻击位置,他们的军队就会因为减员太多而溃散。现在,这个空档被大顺军很好的弥补了,有大顺军在这里,饥兵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炮灰,在这么长的攻击距离上,用饥兵去填补这一段空白,这样就不用清军再付出人命去填壕了,人的心理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人在自己前面当挡箭牌,后面的人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就会消除很多,这也是皇太极特意将这一点说出来激励士气的用意,希望自己的士兵们不用太紧张,只要能冲到近前,跟对方近战就行了。
十几年前在京师城下,皇太极的军队曾经近距离突击过刘毅的兵马,那一次至少给新诞生的青弋军造成了一半的损失,虽然自己也伤亡惨重,但是基本上都是在路途上被敌军远距离击杀的士兵,真到了近前,双方的交换比并没有特别难看,至少在皇太极的心目中,如果能在近战时候二换一甚至是三换一,刘毅都承受不住这样的伤亡。青弋军的精华无非就是刘毅的嫡系人马,那些原明军组成的辅兵不足为虑,还有一些南洋土人倭国人什么的,也不是什么重点,没有了刘毅和青弋军这个主心骨,他们什么也不是。试想,数十万身经百战的清军在罗刹军火力的掩护下冲进射程内跟青弋军展开对射甚至是对砍,骑兵的冲击力是一个重装步兵不可能抵消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他倒要看看,刘毅怎么样快速击垮李自成的一百多万炮灰部队。
“杀尼堪!杀尼堪!杀尼堪!”清军军阵猛然爆发出一阵欢呼,皇太极心中大定,看来自己的军队虽然屡次遭遇挫折,但是在自己和满清高层全部出动的情况下,依然压住了阵脚,并且将士们看到无边无际的大顺军军阵,心中应该也放心不少,有这么多人打头阵,这场仗应该比以往要好打很多。
李自成有些不屑的收起了千里镜,他又不是傻子,看到清军在那里嗷嗷叫,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大军驻扎在城下,给了他们不少自信,皇太极这家伙,倒是会利用别人,自己这一百多万饥兵的生命虽然算不上什么,可是想想这么多人要去给皇太极当炮灰,李自成心中也是一阵肉疼,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他肯定不会这么干,一百多万饥兵要想重新组织起来也是很难的,而且还有一点,真的消灭了刘毅之后,他跟皇太极又该怎么相处?如果自己的饥兵全部消耗完了,对皇太极可就没有什么人数优势了。不过转念一想,李自成也释然了,反正他们的军队先打第一阵,皇太极再怎么保留实力,第二阵也必须是大清国的骑兵冲上去,这不是以皇太极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顺军没什么骑兵,如果第二阵己方不能派出骑兵冲阵的话,根本不可能动摇青弋军的阵型,所以实际上,炮灰军团覆灭之后,直面青弋军的反而是清军,李自成就不相信,青弋军这么强悍的战斗力,即便是清军顺利冲进去了,估计也讨不着什么好处,最好是双方拼个两败俱伤,大顺军的正兵和老营兵最后上去收玉米,岂不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李自成回头对李过道:“备马!朕要下去激励士气,难道还能被建虏给压过一头不成?”大顺军虽然跟大清军合作,但是两家的兵马并没有合并在一个阵型之中,一方面是因为两家从来没有协同作战过,贸然编组在一起并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指挥混乱。另一方面是大家虽然也知道这次必须通力合作,不能留底牌,但是在两位统治者的心中,要说一点小九九没有那是不可能,这似乎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