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卷:肃正朝纲,攘外安内 第188章:小说背后的意义
r />
听完之后,乃是苏烈第一个摇头感慨。



此人也被邀请了。



因为他现在也算是武勋之中的新人,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旧武勋,而是新武勋,算得上是他们这一系的人。



旧武勋已经很少出将才了,一个一个,也只是蒙荫度日,慢慢的,就可能出现家道中落了。



苏烈代表的便是如今的禁军。



毕竟岳红翎、安梓钧、韩世重、辛弃疾、狄青,这五个新晋武勋在外带兵,已经有了镇压一方的实力和武官之职,留守京师的便是苏烈首当其冲了。



“某在禁军,却也知道朝廷这里弹劾不断,都是说禁军骑军的蕃兵太多了,而且骑军还常驻京城禁军大营,将来难免为患。”



“可说实诚话,骑兵这种事情,你拉一个蕃人和一个汉人出来,肯定是打小习惯了骑射的蕃人更方便速成战力一些,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事实如此,除此之外,还有便是这些蕃兵若是不收入禁军,那让他们去哪里?”



“地方上连厢军都觉得多,哪里还容得下蕃兵,就算是如此,那厢军压不住蕃兵,也容易造成哗变,到时候,影响可不小。”



“扩军确实会耗费更多的粮草,也会增加国库的负担。”



“可就算是如此,那就不扩军了吗?”



“说不定,明日,蒙元和北燕就打过来了。”



“难道要等到那时候再扩军,然后训练将士们,来一个临阵磨枪?”



“蒙元和北燕会给我们时间吗?”



狄晏认真颔首,其他人也跟着颔首。



但也就是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李大亮李尚书也开口了:“殿下有没有暗示要劫富济贫的意思呢?”



其余几人,先是一怔,然后各自肃然。



“道理很简单。”



虽然有些人似乎都瞬间会意,但李尚书依然轻声以对,稍作解释。



“既然要扩军、要粮草、要军饷、要北伐,粮草倒是其次,关键是这军饷,乃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如今为了安抚民心,各地的赋税都比较低,殿下又是开海商,又是和蒙元、北燕互市,鼓励商贾、重视商业,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钱财。”



“而要开辟新财源,百姓却已经到了极致,依着殿下的脾气,这个时候是绝不会再对最底下百姓压榨的,就只能寻富人财主弄些钱粮。”



“所以,殿下的意思,是不是在这里?”



“黄巾之乱说到底,还是百姓被压迫的太久了。”



“殿下有言,黄巾之乱,在于大汉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



“其中,更是谈论了土地兼并的利害关系。”



“这一点,也该是我们要注意到的地方啊!”



满堂无声。



狄晏默肃然相对,开口道:“李尚书所言也有道理,想要北伐,不光是扩充战力,积蓄粮草的问题,也要让内外一体,上下一心才行。”



“这个时候,摒旧立新,走一步,看五六步,还要提高眼界,以往锄强扶弱、偏安一隅的想法,需要摒弃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乃指路明灯!”



张太岳、李大亮等人几乎一起严肃点头。



狄晏开口道:“所谓官逼民反后面的摒旧立新、天下太平之后的扩军、劫富济贫背后的开辟财源,本身就是国家当务之急……咱们身为国家重臣,不能因为书里有没有那个意思,就不去做的!一定要为殿下分忧,以成大事!”



张太岳道:“自是如此,其实,邸报上的《三国演义》看起来是闲暇之作,然则,也有一定的说法。”



“那便是攘外安内,且不说,若是魏蜀吴能够有民族之大义,能够一致对外,早早结束乱世,以诸葛亮之谋、五虎上将之勇,以刘备、曹操之雄,必定可以建立一个煌煌大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