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201天才记者克劳瑟
卡皮察欢天喜地,陈慕武唉声叹气。



他现在总算是把自己给逼到了一条绝路上,让自己时隔若干年之后,再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死线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理论研究的那些事情,倒是不用陈慕武太操心。



有他和没有他,基本上差别不大。



拉姆塞的数学论文,他基本上帮不上忙。



而那本量子力学讲义,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狄拉克现在开足了马力,他的身边还有奥本海默和冯·诺依曼的帮忙,最近又新加进来了一个海森堡。



这些个人的智商水平,要说连一本量子力学讲义都写不出来,那陈慕武本人是一百个不相信。



但要说他们编写出来的量子力学讲义,未来用这本书上课或者自己学的学生们能不能看得懂,这个陈慕武还真不好说。



爱因斯坦虽然是相对论的发现者,但是现在的德国物理系学生上课,使用的课本上写着的都还是“泡利著”。



不过这本讲义,在第一开始就是福勒指示狄拉克来写的,他应该早就能预见到,他的这位高足会把一本书给写成什么样子。



既然他都不怕,那陈慕武就更不怕了。



反正这本书作者栏上的名字十分豪华,丢人也不丢他一个。



在临走之前,陈慕武给这个讲义编写小组,留下了一条锦囊妙计。



他让他们时不时地就去三一学院的找院长老汤姆孙聊聊天取取经,毕竟现在剑桥学生所使用的很多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教科书,都是由他老人家编写的。



这些人中,只有冯·诺依曼会偶尔来和陈慕武聊天,谈论一些问题。



他们两个人合写的那篇有关可决定性的论文,已经投递到了伦敦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会报》。



编辑部的编辑们,虽然不知道陈慕武在为什么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一改之前的方式,不再独来独往,而是天天和别人一起发表文章。



但只要作者栏中有这个明显不符合英语拼写规则的中囯名字,而论文内容又是和科学大致相关的话,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他们都会尽快安排发表。



之前,编辑部对陈慕武的信任仅限于在物理和天文方面。



那篇不完备性原理的论文,编辑部上上下下拿不定主意,只能给在英国的知名几位数学家发了信,请求他们帮忙审稿。



后来的结果是什么?还不是陈博士的论文正确无误,而数学界的领头人吃了个瘪么?



对陈博士论文的不信任,不是和陈博士过不去,而是和他们自己过不去。



既浪费了时间,还支出了一笔审稿费,到最后得到一篇从一开始就准确无误的论文,何苦呢?



于是陈慕武和冯·诺依曼合写的这篇数学论文,到了编辑部之后,没再享受前一篇数学论文的待遇,而是直接校对排版,打算发表在最新一期,也就是陈慕武离开英国去苏连的那一期《会报》上。



冯·诺依曼现在来找陈慕武,讨论的问题当然不再是可决定性这件事。



他对陈慕武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搞出来的陈机很感兴趣。



如何才能把这个仅能依靠大脑想象出来的虚拟机器,变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呢?



冯·诺依曼每次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陈慕武只能含糊其辞地应付几句。



他虽然知道答案,可是这答案没法说啊?



电子管、晶体管、芯片……



姑且不考虑对方听到这些话题之后的惊讶程度,就算用几天几夜的时间,把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地给冯·诺依曼讲上一遍,天资聪慧的他也能够一听就懂。



但陈慕武觉得,即使给他们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也做不出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来。



这个东西,还是再过个二三十年,等回国之后,到邶京要一块叫做中官村的地方,盖些大楼和研究所,再进行研究也不迟。



到时候如果冯·诺依曼愿意跟着自己回国的话,估计即便他入乡随俗,取了中国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