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陈慕武。
那个人在两年前,和陈慕武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然后仿佛昙花一现般地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狄拉克同样也是剑桥大学的人,又能和陈慕武一起发表论文,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不会差的。
在蛰伏两年之后,他又带着新的论文卷土重来,而且看标题,这篇论文的内容,还是和量子力学相关。
不知道他的这篇论文,背后会不会得到陈慕武的指点?又会不会带来一些惊喜呢?
怀着这种心态的约当,开始读起来狄拉克的论文。
虽然没有DeepL,也没有谷歌翻译的时代,对母语是德语的约当来说,读一篇英文论文很是吃力。
但是越往下看,约当的脸上就越是欣喜。
这篇论文的内容,不就正是几天之前,冯·诺依曼拿到玻恩办公室的那个思路吗?
那个犹太佬儿前几天还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写出来了一篇多么了不得论文,可现在呢?
这个素未谋面的英国人,你办的好啊!
宁与友邦,不予家犹,约当的心里多少有些病态的幸灾乐祸。
和现在一样,原来的历史进程里,狄拉克确实比冯·诺依曼更早地尝试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等价。
同样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全才,可两个人的侧重点还是有些不一样。
狄拉克更偏物理,而冯·诺依曼则更偏数学。
在看完的《量子力学原理》之后,冯·诺依曼指出,狄拉克给出来的量子力学的统一数学表述形式很对,但可以更对一些。
然后他写出来了一篇《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总算是在希尔伯特空间里,把两种力学的等价性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出来。
这个时空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有陈慕武。
他早就和狄拉克还有福勒提出过,他自己之前的证明,对物理学家来说足够,但是对数学家们来说是不严谨的。
想要严格证明这一点,最后的决战战场,在希尔伯特空间里。
陈慕武只是提了一嘴,而狄拉克是真把这个内容给听进去了。
所以他现在的这篇论文,从思路到最终的证明过程,和冯·诺依曼的全都大差不差,也不能再让后者从里面挑出什么毛病来。
心里已经乐开花的约当,强忍着笑意,面无表情地向自己的老师玻恩,分享了刊载在《自然科学会报》上的这个不幸结果。
“玻恩教授,冯·诺依曼博士刚刚寄出去的那篇论文,已经被人发表在了这本英国期刊上面了。
“按照收稿时间看,这篇论文绝无被抄袭的可能,应该是这位英国的狄拉克先生和冯·诺依曼想到了一起去,还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话间,约当把摊开的期刊摆到办公桌上,并推到玻恩面前。
经过短时间的情绪调整,他的脸上甚至还浮现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
和约当不一样,玻恩的英文水平很不错。
他在博士毕业之后,曾经到剑桥大学短暂交流访问过一段时间,和卢卡斯数学教授拉莫尔,还有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老汤姆孙之间,都有学术上的交流。
而且他还受到过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主任迈克尔逊的邀请,在美国教过几年的相对论。
比起约当只能靠着英德词典和物理学公式猜测狄拉克论文的内容,玻恩读起《自然科学会报》来毫无压力。
论文的内容诚如约当所言,和冯·诺依曼刚刚寄给《物理学杂志》那一篇,除了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几乎就是完全一样。
因为前前后后也参与了一定的论文工作,现在却被人捷足先登,玻恩的心里泛起了淡淡的一丝失落。
可他毕竟不是论文的作者,玻恩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冯·诺依曼再次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当面宣布这个学术上的“噩耗”比较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