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老少咸宜,内外皆许。
这类电影一般都没啥理解上的壁垒,毕竟若是在外部包裹上一个复杂的科幻概念,那故事内核就势必要简单化,《阿凡达》便是如此。
有复杂化故事内核的科幻电影不是没有,《银翼杀手》和老雷后来的《普罗米修斯》就属于这一类,科幻元素为表,内里则还是雷德利·斯科特那套宗教和神学的理论。
当然,这类电影一般口碑爆好,票房一般也暴死。
内核太深的电影本就不容易被理解,而包裹一层类型片要素之后,原本的故事内核就更加的晦涩难懂,难怪观众们宁愿买蓝光,也不愿意去电影院看。
而在《升级》的宣传上,万年跟郭凡也花了很大的心思。
这部电影的看点就是赛博朋克的高技术背景和比较新鲜的动作戏,对于老外来讲,刺激场面最重要。
所以,在预告片的剪辑上,郭凡尽量将赛博改造带来的机械感和僵硬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次打斗,每个镜头都是流畅顺滑,酒会上时不时便会响起一片惊叹声。
更何况,《升级》的精神内核也是老美非常熟悉的。
当年的《黑客帝国》可是一代人的科幻启蒙,把老美迷得不要不要的。
《升级》就可以当作是《黑客帝国》i,内核没那么深,属于那种乍一看没啥意思,但容易引起联想,细思极恐的类型。
待酒会上的片段放完,场内掌声骤然响起。
各种夹杂口音的英语此起彼伏,尖细的粗犷的嗓音疯狂涌来。
这便是观影共鸣的作用,《升级》的故事内核容易理解,而外部的科幻片包装足够吸引人。欧美片商在看完之后,可以很直观的把电影的剧情和《黑客帝国》、《机械战警》等经典电影联系到一起,极大的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武侠片也好,黑帮片也罢,很多国人看来经典的大片,在欧美都不太受欢迎。这中间最大的原因便是文化差异,人家理解不了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所以,再怎么想着文化输出也是白搭。
老美输出的左派思想,咱们不也照样不理解嘛,都是一样的。
片商们阅片量极大,属于那种看完样片就能预估票房的。大多数时候都很准,不准的时候也有,少!
这种科幻片,低成本,故事简单,动作场面还刺激无比,发行也好,买版权也罢,票房都是可预见的,基本不可能赔钱。
于是,在片花播放完毕之后,一帮高高矮矮,黑黑白白的片商就围住了青年影视这次的商业负责人,想要直接敲定《升级》的版权交易。
这边,片商们纷纷出价,热闹异常。
另一边,万年却带着翻译,正在跟杰森·布伦以及波丽佳音的老熟人安田桑商议发行事宜。
除了这俩人之外,半岛那边也有人想买下发行权。
上市之前,公司曾经买下不少日韩电影的翻拍版权,包括《假如爱有天意》、《我的机器人女友》等经典电影。岛国那边接洽的是波丽佳音,而半岛这边接洽的,便是希杰娱乐。
公司发展期,搞点合拍片、翻拍片什么的也挺合适。既能赚声望,也能赚钱。就算不能打上月球,打上日韩还是不成问题的。
“介绍一下,这位是波丽佳音的安田先生。这位是希杰娱乐的李成晖。”
万年介绍道,“这位是杰森·布伦,布伦屋影业便是他一手创立。”
几人对视一眼,笑着点点头,也算是打了个招呼。
虽然波丽佳音和希杰在本国都是巨头级的企业,但是在老美面前还是比较怂,毕竟装了那么多年的孙子,乍一见爷爷,心里头还是有点虚。
布伦屋近两年在美国本土也算是声名远扬,跟前两年的青年影视似的,靠着小成本独立电影起家,作品包括《灵动:鬼影实录》等电影。
只不过,青年影视玩的是喜剧,而布伦屋玩的是恐怖片。
国内没法拍恐怖片,故青年影视只能玩低成本喜剧。而杰森·布伦几乎没有投资去拍摄喜剧片,原因是喜剧故事的吸引力有限,若没有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