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参加了杭城和上海的两次土地拍卖会,让刘立杆和谭淑珍出足了风头,众多的媒体追逐着他们,刘立杆以为这是自己这里独有的风景,却不知道,从二OOO年开始,实在是房地产商地位大提升,日子最好过的一年。
还是前几年,刘立杆和人说自己造房子卖的时候,看到的还是平常的目光,刘立杆有时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解释几句,现在一说起自己是做房地产的,对方几乎马上要仰视了,房地产商,已经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头衔。
媒体也特别青睐房地产商,有房地产商天天爬山玩滑翔,让人觉得过的是神仙日子,有房地产商玩足球,一掷亿金,让人觉得钱不是钱,连造汽车的李书福,玩了一把甲A联赛,都吓得退了出去,从此不敢再沾中国足球,但玩足球的房地产商,却越来越多了起来。
房地产商,从二OOO年后,已经取代了前几年爆红的互联网宠儿王志东、张朝阳们,变成了最令人瞩目的一群人。
从这一年开始,虽然杭城和上海北京的地价在不断地攀升,但地价的涨幅,怎么也比不过房价的涨幅,事后看看,那一两年,完全是可以闭着眼睛拿地,闭着眼睛造房,闭着眼睛卖房的年代,甚至不用闭着眼睛造房,几乎是你闭着眼睛拿下地,就可以闭着眼睛卖房了。
排着队等买房的人太多了,多到了你这一手刚把土地款付出去,另一只手就可以把定金收进来了,宛如当年海南的一幕又在重演。
刘立杆打韩先生电话,韩先生不断地宽慰他,不一样,不一样,你放心好了,刘立杆这才放下了心。
杭城的人居展之后,杭城楼市迅速成为了全国的新闻热点,“杭城现象”,成为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议话题,刘立杆他们公司,迎来的不仅是新闻媒体的目光。
在“杭城现象”的明星效应影响下,还有很多城市的政府代表,直接找到了刘立杆他们公司,这些城市,还没有完全实习土地收储和拍卖制度,他们都希望刘立杆他们,能到他们城市去投资,开发房地产。
他们允诺给予土地的优惠和更大力度的政策和金融支持。
谭淑珍算了一下,什么投资,他们几乎可以就拿着营业执照和萝卜头公章,空着手过去,这里签完了土地转让协议,那里就可以把土地抵押给银行,拿了银行的钱,再去交土地出让金。
同时就可以开始卖房了,拿预收进来的钱,去付工程款,甚至工程款先欠着,拿着这钱,去交第二块土地的定金就可以,然后把前面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
这还不是海南房地产事件的重演?但韩先生仍然说不是,他说,最根本的区别是,这些城市,都有庞大的需求在那里托着,有人炒也不怕,最后接盘的,还是刚需,苦了的是他们,但他们也不苦,今天买了房,明天就增值了,他们苦什么?
当年的海南,除了炒,有这样的刚需吗?
刘立杆想想,也有道理。
不仅仅是刘立杆他们的浙江锦绣大地,杭城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被这样邀请,大家开始纷纷出走,刘立杆他们去了厦门、武汉和合肥,在这些地方,都签了协议拿了地。
应莺在做了苏州的两个项目后,终于决定要进军南京,刘立杆打电话给孟平,孟平说,来吧来吧,反正你们不来,其他人也会来。
应莺在南京,一举拿下了三块地,她的主战场,也开始从苏州转向南京,她和刘立杆说,不知道为什么,苏州的房价,总有一种炒不起来的感觉,看着你们杭城和上海,就心痒痒的。
刘立杆打电话给孟平,问他,苏州的房价,为什么起不来?
孟平说简单,苏州的老城区环境太差,你看看它的街道和市政建设,比我们无锡还不如,加上老房子多,私宅多,历史文物多,拆迁难度很大,老城区很难进行大规模拆迁,形成不了气候。
苏州新区呢,还是以工业园区为主,那里的市政做得不错,但周边配套设施跟不上,生活很不便利。
还有,你想想,苏州工业园区都是些什么企业,外企,在那企业打工的工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高管们,又都没有在苏州长期待的打算,他们没有买房的需求。
刘立杆和应莺听着,都觉得孟平说的有道理,应莺说,我也有这个感觉,而且,苏州本地人,好像还特别适应和喜欢住在那些老房子里,虽然大家总是喜欢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