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75章 【地产之王】
集团的一个重要子公司而已。



马世民点点头,说道:“确实!虽然和记黄埔是一家综合性的集团公司,但地产占比还是比较大的,也需要发展一些收租物业了!老板的意思是开发黄埔船坞?”



吴光耀笑着说道:“此时,正适合和港府讲价,港府想地产业转旺,势必需要动土大型项目来刺激市场;而港府现在也欠我人情,也该他们偿还了。”



马世民说道:“老板打算如何规划这块地皮?”



吴光耀早有腹案,今天正好和一众高管讲出来,说道:“黄埔船坞这块地皮位置,不如太古城,但也有两个优势:离九龙商业区(旅游区)不远,和靠近长江实业的红磡工业园(青州水泥鹤园总厂地皮建的工业大厦群,共计500万平方尺楼宇面积。)



在这块地皮上,我们可以修建10000个住宅单元,可容纳4万人居住;同时,还可以在濒海地段修建一个200万平方尺的商业中心(酒店、写字楼、商场综合体)。



具体方案,我们过后慢慢的研究!”



前世的李嘉成,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著名的四大围村项目,总利润高达200亿港元,这些资金是李氏财团能够大肆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而四大围村项目中,第一个也是最为出名的,也就是黄埔花园项目。



黄埔花园的旧址是曾经和黄集团的船坞码头,进入70年代后,和黄与太古合作,将船坞合并后迁往了青衣岛,留下了一片面积高达200万尺(20万平方米)的空地。



当时的和黄的大班祁德尊意图开发这块土地,兴建一座类似于太古城的顶级小区,只不过碰到了一个致命问题,船坞码头的土地是工业性质,如果想兴建商场住宅,那么必须要交一笔巨额“补地费”。



而补地费交完之后,再开发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利润,这是港府的策略,要不然,所有企业都购买工业用地进行改地,那哪家地产公司还愿意参与土地拍卖呢?



补地费困住了祁德尊,也困住了后续的韦理,而到了李嘉成接管和黄时,当时的地价几乎到了巅峰时期,补地费需要28亿港元,李嘉成自然不肯接受。



而到了1984年,中英谈判虽然有所起色,但地产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为了刺激香江的地产行业,港府同意了李嘉成的条件,以3.9亿港元的补地费加2亿港币的道路费,修改了这块地皮的土地使用性质。



到了85年初,中英谈判结束,香江前途被定了下来,房价开始稳步回升,李嘉成立刻安排了修建黄埔花园的围村项目。



黄埔花园一共包括760万尺(76万平米)的住宅以及190万尺(19万平方米)的商场,整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出售的过程中,香江房地产刚刚回暖,房价大幅度上涨,整个项目的溢价非常之高。



黄埔花园的土地为自己持有,只支付了5.9亿港元的改地费和道路费,而整个项目的建筑费用为40亿港元,而后面的四年,总收入高达90亿港元,只是住宅项目,就轻轻松松的赚到了50亿;



而且,170万平方尺的商业中心,长期可谓和记黄埔带来可观的利益。



这个利润在当时的香江,可以说是最赚钱的商业案例之一了。



马世民高兴的说道:“有了这个项目之后,和记黄埔在地产上面也有了一个金字招牌了,媲美太古洋行也是可以的。”



吴光耀笑着说道:“太古洋行早就赚了大量的利润,而且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可能会最近私有化太古地产。”



马世民眼前一亮,立马说道:“正好和记黄埔开发黄埔船坞还缺点资金,不如趁机收购一些太古洋行的股票,届时私有化必定有利可图。”



吴光耀一愣,自己倒是没有想这么多,一是看不上那几千万港币,二是太古洋行和自己合作过三期太古城项目,没想摆他们一道。



不过马世民既然提出来了,那也可以试着投资一点;



“恩,不过不要投入过多,稍微赚点就得了!太古洋行持有太古地产的股份很高,还是挺容易损害小股东利益,来达到私有化目的的。”



马世民笑着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几千万我也不嫌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