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这边事关生死存亡,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对策,很快就想出了几条对策。
第一条,李谅祚也要前往前线。
这是很显然的,既然三国的皇帝都御驾亲征了,那么西夏皇帝如果不去,士气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战争,特别是古代战争,士气太重要了,激励士气是每一位将领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支军队士气低落,就是军神复生,也只有吃败仗的份。
第二条,所有现役军队全部调往前线,全国总动员,所有适龄男子都要强制参军。
第三条,求援。
李谅祚以及西夏的重臣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不仅想到了和陈玄幽求援,还分别向宋廷,元廷求援。
看金,清,辽三国同气连枝的样子,西夏被灭,宋廷,元廷都要面对三国,西夏方面认为两国出兵帮忙的可能性很大。
第四条,放弃不重要的关卡城池,汇聚兵力在地形险落的重镇,大城中,拖延时间。
短时间商量好了对策后,西夏方面连忙调兵遣将,毕竟西夏皇帝只有一个,不可能应付三路御驾亲征的攻击,只能应付最要害的一处。
重压之下,要么崩溃,要么置之死地而后生。
西夏能够屹立在世间,心态还是非常不错的,这灭顶之灾第一时间没有压垮西夏人,而是逼得西夏各阶层团结一致。
整个西夏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大量的军队急行军赶往前线,大量的物资比军队还要早运往前线。
不过被袭击后西夏虽然反应很快,但终究被偷袭,失去了先机,在气势如虹的三支军队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一座座城池丢失,可谓是势如破竹。
直到李谅祚传来让他们放弃不重要的关卡,城池,将军队汇聚在易守难攻的必经之地才延缓了三支军队的攻势,但压力依旧巨大,城池处于被攻破的边缘。
前线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实属正常,整个西夏还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呢。
只要有一路军队突破阻碍,深入西夏腹地,那么就是大势已去。
战争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意味着死亡,四国都有大量军卒死亡,被围攻的西夏伤亡最重,不过平民损伤一反常态的损伤有限。
这自然不是金,清,辽三国的军队变自觉了,而是陈玄幽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三国的皇帝,将领严厉约束。
虽然打算灭掉西夏,但陈玄幽可不想西夏被三国军队祸害得不成样子,以后不出意外就是他的臣民,全天下都是一家人。
西夏求救的消息传递到了明教,宋廷,元廷。
宋廷以对大理开战,不想两线作战为理由,直接干脆利落的拒绝了。
这次陈玄幽可没有插手,纯粹是赵构君臣的决定,他们看西夏已经不爽很久了,以前没老欺负他们,现在报应来了吧?
元廷得到求援的消息倒是没有袖手旁观,显然不想看到三国如此亲密无间的灭掉西夏,驻扎边境的军队进攻三国,给西夏分担压力,来了一个围魏救赵。
陈玄幽虽然不在光明顶,但李谅祚的求救的消息也顺利传达到陈玄幽的手中。
陈玄幽回信告诉李谅祚,他虽然现在在元廷境内,但仍然会义不容辞的帮忙,不过鉴于明教的军队距离西夏比较远,赶过去不一定来得及,而且赶过去后路可能会被抄。
因此会从南部进攻三国,还会在三国内部起义,替他分担压力。
赶往前线的李谅祚收到三方回信,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宋廷虽然没有帮忙,但有两方帮忙也能让西夏压力大减。
明教和元廷分别从南北进攻三国,他就不信了,三国皇帝能够无视掉,要是老巢被端掉了那就搞笑了。
不奢求击败三国军队,只要拖延住,三国军队肯定忍不住回师的,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谁撑得久了。
事实上,三国皇帝带走国内最精锐的军队后面对南北围攻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明教的军队攻城掠地,高歌猛进,快速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