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似曾相识的雕像
,夏亚等人遇到的那个叫“胡佛”的刺客。



当初遇到的那三个人中,两男一女,其中一个男的比较年长也比较沉稳,就是胡佛了。



三年过去,他鼻翼两边多了两道明显的法令纹。



“我们的人在这附近找了您许久。”胡佛说,“您没事就好,下次请您不要单独行动了,等我们的人来齐了再说。”



“时间并不等人。”黑朗低声感慨道,“不过,虽然钥匙没拿到,我也找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他指了指身侧的凯奇。



“他的名字叫做尼达拉·凯奇,他的先祖曾是魔法师,我们的信息就是他给予的。”



听见凯奇的先祖是魔法师,胡佛还有他后面的几个刺客看向凯奇的表情就有些不太对劲了。



凯奇也有些奇怪,说实话,在他的记忆中,所有听到他的先祖曾是魔法师的人,绝对是不信居多的,甚至还会有一种警惕,会先入为主的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因为在过这种装扮成巫师骗人的例子实际上非常多。



德意志距离北辰很近,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科学某种意义上是起源于北辰的,所以这里的人的思想自然也受到了北辰的影响。



说实话,这其实也让夏亚感到些许意外。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致知开始。



而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其实可以成为科学思想的起源。



然而在夏亚那个世界中,后世并没有把这一主张发展成为科学。



宋代朱熹将格物致知中的“物”解释为“天下之物”。



朱熹的观点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



同时代的陆九渊则持与朱熹相反的观点,认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



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即物穷理”,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王守仁因此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然而无论是朱熹,还是陆、王,他们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理的认识上。



这些学者一直秉持着只有研究经学才是正统的观念,因此只把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当作是为生产发展服务的非正统。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不断进行思考才能够了解这个世界。



而格物致知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



因此我国古代很少出现把研究科学以探索世界原理作为一生理想的人,只有想要通过科学研究手段为民造福的人。



这样一来,科学本身就已经主观上不存在了。



从哲学上来讲,后来的儒家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明显参照了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理统治了世间万物。



这样便一定程度上把研究客观世界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人本身,无法形成科学。



道家用道来统一客观世界,提出了许多具有辨证意味的观点,但他们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向自然中探寻,而是自我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些思想都没为科学提供哲学基础。



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虽然仍旧以儒术为尊,但却是以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囊括了百家思想,让格物致知得到了延申。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国土会如此庞大的原因。



夏亚觉得,这个世界的北辰,或许在过去应该出现过那么一两个穿越者。



总之,这些人的态度让凯奇感到了些许不同。



他显然不知道,胡佛等人在三年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