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两年时间内,大清朝基本上丢掉了关内的地盘,尽管陕西、山西以及甘肃等地还在清军的手上,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已经跟这些地盘失去了联系,四阿哥奕詝作为代表已经前往,目的就是为了尽量让这些地盘保持的时间更久一些。
而对于六阿哥奕欣而言,他却得到了一个极为难堪的消息,那就是道光皇帝竟然还没死,还被太平天国给抓住了要知道,所有人都已经做好了道光变成先皇的准备,甚至给道光的庙号都已经准备好,只等着这最后一哆嗦了。
然而,道光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成为了太平军手上的人质。
六阿哥奕欣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召集留守盛京的大臣们前来,一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第一个说出放弃道光的想法,到最后还是文庆提出来一个主意,那就是效仿历史上的赵构,先在盛京登基称帝,保证名分再说,不可使大统缺位。
于是,在这种诡异至极的氛围下,六阿哥奕欣登基上位,立年号为咸丰,亦称为咸丰皇帝。
与此同时,咸丰遥尊远在京城的道光为太上皇。
尽管当上了皇帝,但是咸丰心中非常不开心,甚至感觉有些赶鸭子上架。
原因很简单,大清朝到了目前这一步,已经非人力所能挽回,像他直接控制的关外人口不到一百万人,其中还有许多是从关内流亡过来的老弱妇孺和汉人,真正的旗人只有几十万人,能够动员的兵力加上原先从山东过来的兵力,只有大概十万人出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曾国藩能带着两万人投奔过来,那已经是非常给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恢复关内地盘,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况且眼下盛京不仅没有兵力,也没有足够的军饷和军粮,连武器都十分欠缺,整个都是一个空架子。
唯独有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罗斯好爸爸。
原来,清廷跟俄人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一致,因为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原先的谈判条款统统作废,后面只有一个条款,那就是清廷会成为俄人的附庸——没错,这一点虽然没有直接写进去,但是从其他耻辱性的条款上来说,清廷基本上已经等同于附庸地位了。
皇宫中,咸丰望着赛尚阿、文庆、桂良、季芝昌、何汝霖、耆英以及老师卓秉恬,不由得面面相觑,不住地唉声叹气。
“皇上,俄人的意思是咱们一定要寻求议和,大清才能赢得喘息之机,也好重整旗鼓。”
已经把大清卖了个底掉的耆英大言不惭地说道:“俄人愿意为咱们大清做中间人。”
“议和,跟谁议和?是跟粤匪还是教逆?”
咸丰脸色有些阴沉,他只感觉这些老家伙们没有一个好东西,难怪阿玛被他们忽悠着死守京城,最后落到了太平军的手上
耆英眉头微微一皱,道:“自然是都要议和,眼下太上皇落入贼子之手,身为臣子自然不能不管不问,再说眼下关内地盘基本上都被太平军占据,只要他们不想着立刻去打关外,咱们跟他们就有得谈。”
“至于跟南边的粤匪,那就更要议和,他们现在的首要敌人不是咱们大清,而是教匪,只要他们狗咬狗,说不定还会两败俱伤,到时候我大清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耆大人所言有理,眼下大清要银子没银子,要粮食没粮食,再不议和怕是国将不国了。”
赛尚阿这个蒙古人点了点头,他之前因为丢了两江被道光摘掉了顶戴花翎,但是因为他是一个蒙古人,这个节骨眼上又要拉拢蒙古,于是便将这个人丢到了盛京,成为了新君面前的得力大臣。
咸丰只能望向其他人,却见众人纷纷点头同意,无奈地说道:“谁愿意前去出使?”
听到这番话,众人顿时安静如鸡,要知道不管是复汉军还是太平军,对清廷向来都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这个时候去议和可不是一个好差事。
一旁的老师卓秉恬叹了一口气,道:“眼下盛京缺粮,几十万张嘴巴等着吃粮,无论如何也要议和,将关内的粮食运进关内,否则怕是要死不少人——跟粤匪议和这件事,还是让我去吧。”
“那就辛苦先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