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合的陪衬作用使人们以有限的言辞表达无限丰富的内容,完成言语交际。但不同的场合对语言的运用有着不同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场合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利用场合,借用特定时间、空间的情景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将会提高语言艺术,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
●比兴法
比兴本是诗歌创作技巧,这里指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由眼前之事入手,逐步引起所要谈的内容。有些场合不便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中心话题,需要迂回时,就可采用比兴法,先谈谈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所见到或听到的,待气氛融洽后再转入正题。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结合场合中的具体形象表述,因地设喻。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赴美参加音乐节,在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欢迎宴会上,面对宴会上主人安置的烛光,即景生情地说:“今天老朋友会面,心里格外高兴。眼前餐桌上的烛光是那样的安祥,它象征着我们两国音乐家之间融洽的友谊。而且,火热的烛光,它又表达了我们宾主之间温暖的心。”这便是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里所说的比兴,实际上是比喻、对比、类比等修辞技巧的总称。比兴手法运用在文艺创作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比兴手法运用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也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的交际效果。比和兴两种手法又常常融合运用,即托物发端又以物表意。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庄辛曾劝告楚襄王,不要淫逸奢靡,襄王不听。秦国攻占楚国大片国土后,楚王有所醒悟,召庄辛问计。庄辛说:“国王您见过蜻蜓吗?六只足,四只翅,高高地飞在天上。它飞下来捕食虫子,自以为很安全,可是却被小孩子捉住而丧了命,最后成为蚂蚁的食物。”庄辛以蜻蜓兴,又以蜻蜓、小孩子、蚂蚁作比,说明丧失警惕性的危险,使楚王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在以说服、教育、启发、引导为目的的工作中,要合理使用这一技巧,切忌生搬硬套、乱为比兴。
●定音控制法
无论我们出现在任何场合,第一句话就应体现出自己的语言特色,以控制交际氛围,迅速“俘虏”听者的听觉、思维乃至心弦,如同乐曲演奏时的调弦定音。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警醒之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语道出,就是战争动乱的开始。电影《元帅与士兵》中,集训队员得知元帅要训话,可元帅却要改变这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于是他缓步走近队列:“要我讲话,我就两个字:解散!”队员大惑不解,元帅坐在一棵树下,招呼队员们围在他的旁边,微笑着说:“用训话代替训练,能训练出打硬仗的运动员?”“我是来找大伙谈心的,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元帅用一番平易近人的温和言辞作为开场白,彻底打消了队员们的拘谨,于是一场活泼的亲如家人的促膝谈心场面由此开始了。
●言语风格的反差利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群情激愤或众人牢骚满腹的场合,便于有效地打消他们的思想包袱,消除他们不正常的思想情绪。下级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对上级政策的误解不满,等等,常常会有旺盛的火气,对着上级一股脑儿发脾气,拒不给对方机会解释。如果上级也是同样的高嗓门、同样的强硬语气,必定火上浇油。这时,上级可以先任其发泄完心中的不满,等其心境渐渐平静下来时,再以低沉稳重的语调、礼貌的措辞正确地讲解说服,以冷对热,以抑制扬,造成双方言语风格的反差,低沉稳健的语调在不知不觉间缓和调节了对方的高亢强硬。
我们在发言时既要与听者的发言在风格上形成反差,同时自身发言也要在节奏上形成反差。抑扬顿挫,有沉默也有激越,在大起大落的强烈反差中,给听者以强烈的印象。沉默制造肃静,带有一定的威严,便于控制场面;激越则能把自己的感情更富有感染性地传达给听者。适当的停顿,可以给听者提供理解问题的时间,帮助他们与我们进行“同步思维”,又可以引起悬念,铺垫下文。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斐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结尾是这样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