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们又不修佛,为何会修得佛教的果位。”
左若童说道:“其实,道门也有类似的划分,不过,道门随性很多,几经相传,那些果位被赋予了太多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如佛门的等级森严来的直观。”
“至于所谓的罗汉果位,其实目的是求得自己解脱,先求跳出世界而已。”
“罗汉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为师只是拿佛门的果位作个好区分的例子,不代表我修佛,或者到了这一步,修佛修道修儒其实都没区别,大道殊途同归!”
三一门走的是三教合一的路子,毋澄真对小乘佛教自然不陌生,他询问道:
“师父,据我所知,小乘佛教的果位,分四果罗汉,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您在哪一个果位?”
左若童思忖片刻,说道:“应该不入果位吧!”
毋澄真大惊:“师父这……怎么会如此?”
左若童笑道:“你们可别小瞧了佛门这果位,这初果位又叫预流果,预什么流呢?”
“预圣人之流,他们已经是预备的圣人了,相当于半只脚踏到圣人队伍里去了。”
“为师这几十年来,一直在修神通手段,虽然也一直在对自己修身养性,但终究是对逆生执念太深,所以,按佛教的要求,是不入果位。”
其实,这只是左门长的一种谦辞,他确实对逆生执念很深,但他这些年的修行也不是一无所获。
佛门对果位有严格的划分,突破了哪些,就在哪个果位。
从普通人到最高的阿罗汉,需要破见惑和思惑。
见惑是对功名利禄的看破。
它分五种,破了见惑就入了果位,也就是初果罗汉须陀洹。
思惑是对自身欲望的看破,它也分五种,譬如贪、嗔、痴、恨、迷情都是思惑。
堪破的越多,果位就更进一步。
若这十种全都看破了,那就证得了阿罗汉,也就是达成了五蕴皆空的境界。
而道门对果位的划分是很随意的,你可以叫入道,也可以叫仙,随便叫个其他的也行。
其实吕洞宾曾经对仙也有过类似佛门果位的划分,但基本没什么人用。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不能完整的看破五种见惑,但在这途中,他又看破了五种思惑中的几种,这又该算什么果位呢?
左若童便处于这种状态,见惑和思惑他各看破了一些,但也有看不破的。
按佛门的说法,他是不入果位。
但其实,他比很多入了果位的和尚,境界要高很多。
听了左若童的话,毋澄真陷入沉思。
李慕玄则是问道:“师父,那按您这么说,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平时所修的手段,都是旁道,都无用?”
澄真接着说道:“我看过一篇佛经,说佛陀晚年曾言,大乘佛法在人间,不以神通显示,凡是神通都是外道,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左若童摇头道:“倒也并非如此,什么话都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去看!”
“无论是我们三一门的逆生三重也好,天师府的雷法也好,还是圣人盗也好,都是拐棍,就看怎么拄。”
“若用拐棍打人,那就是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若拿着拐棍好好走路,那就是护道手段,能让我们走到想去的地方。”
左若童叹息道:“前几十年里,我一直在修一根拐棍,脑袋里想的全是,把拐棍修好了,就到终点了。”
“所以无论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是在找寻材料,想把这根拐棍修的更好,更适合走路。”
“现在拐棍修好了,这才惊觉的发现,自己还没开始走。”
“所幸醒悟的不晚,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