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因为设立在洛阳,和其他四京,想要学习就只能前来洛阳或者其他四京,但是其他学宫没有做官考核,想要做官还是要来洛阳考核,先不说能不能入学宫,单就是食宿路费一般家庭都拿不出来。
洛阳居,大不易。
普通百姓根本没有钱去读书。要知道即便是学宫中对平民百姓子弟免费学习,可是竹简、毛笔、墨也是需要花钱的。
这就导致了普通百姓前来求学的越来越少。
并且想要进入学宫,还需要先通过考试,即便是有学宫老师教授三个月,平民百姓能够通过的机会也太低了。
更何况,那些勋贵、官员等众多贵族们也不希望有平民百姓来挤占名额。虽然不敢明着反对,也会暗地里在各处进行针对。
客卿制度是当年晋国创立的,然后魏国和秦国将之发扬光大。大乾也学习了这种制度。客卿制度是只要你觉得自己有才,就能向贵族公卿、官员或者皇帝自荐。
如果成功了,就会成功客卿,客卿不是正式官职,只能出谋划策,若是客卿的确有才,那些贵族、官员们就会向国君举荐其做官。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国信陵君了,三千客卿名传天下。
当然能够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更何况在大乾建立之后,国中的贵族们很少愿意举荐客卿了,客卿制度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了。
军功授爵和爵位继承就不用说了。现在要说的是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在天下一统之后,王骆感觉到管理天下的人才不够用了,又不想要继续推行世禄世卿制度,于是就让各地郡县主官,每年举荐人才。
举荐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一点很难确定,有的举荐品德高尚的,有的举荐才学出众的。
举荐人才并不是举荐了就能做官,还需要通过朝廷的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按照才能高低授予官职。
原本这些举措都是要为国选才的,但是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王恪发现了察举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就在不久之前,今年各地郡守举荐的人才纷纷被送到了洛阳,然后在乾元殿进行大考。
原本这不过是一次平平无奇的大考,可是在王恪心血来潮和这些人进行提问的时候却发现,这些人的才能并不算出色,甚至有不少人居然对于民事、农事几乎一无所知。
这让王恪大为震怒,而此人被举荐的原因居然是道德高尚,孝顺。
震怒不已的王恪直接命人将举荐他的人拿下,然后押送进京,同时对这一次察举的人全部进行清查。
果然,这次举荐的人才中,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其中名不副实者有七八个人之多,几乎占到了五分之一。
并且随着调查的深入,王恪发现,这些被举荐者几乎全部都是地方豪强、名门望族。
真正来自民间的普通百姓是一个都没有,最低的都是一些寒门子弟。
这些人表面上看似乎和举荐者没有什么亲朋关系,但是他们的动作怎么可能瞒得过暗卫的调查。
很快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就被暗卫们查的一清二楚。王恪看着眼前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觉得气血上涌。
“好啊,好啊,真是好啊。”
“你举荐我的后辈子侄,我举荐他的后辈子侄,然后他再举荐你的后辈子侄。完美闭环是吧。”
“国家抡才大典,就是让他们来举荐这些废物的吗?”王恪大为愤怒。
“陛下息怒!”王哲说道:“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本就难以界定,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察举制的缺陷,不如陛下正式诏令,对察举制度进行考核然后对举荐者进行奖惩。”
“每次察举都进行严格考核,对举荐有贤才的人,可以获得赏赐,举荐不贤的人则进行严惩,如此一来那些人就不敢再举荐无才之人了!”
“哲弟,你去见一见丞相,告诉他朕的意思。”王恪冷静下来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