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伯父,每位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家最少有三个孩子,再加上大栓他们几人,50多个孩子将赵向秋的小院坐的满满当当。
他们从自家搬了小板凳过来,端坐着听赵向年讲解小木板上面那个字的意思和写法,时不时的还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
赵向风的大儿子赵裕祥快14岁了,上过小学,准备上初中时,碰上学校停课,便一直待在家。
他的小名叫石头,上小学后按照字辈,赵昌文帮他取名“赵裕祥”。
还有几个孩子之前也上过几年学,名字全改了,都是带字辈的。
大栓他们时运不济,现在不允许按字辈起名,只能叫小名或是重新取其他名字。
上过学的孩子多少有点基础,为了方便教学,赵向年把他们分开了,他教有基础的,赵裕祥教没有基础的......
赵向秋的萝卜猪蹄汤,香飘四溢,院子里的孩子闻着浓郁的香味,不停的吞咽口水,根本无法专心认字。
赵向年无奈极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怯怯的走到灶房对赵向秋说:“姐,你的汤还要多久才好?”
赵向秋不解的问:“还得一会儿,你饿了?”
赵向年:“......不是,是孩子们闻着香味无法集中精神......”
赵向秋:......
赵向秋进房拿了一包糖出来:“你把这些糖拿去给他们分分,嘴里含着糖,就不会老想着汤了。”
孩子们得了糖,果然安分多了,不过嘴里含着东西也不好说话,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练字......
赵向秋倚在门边,看着他们一丝不苟的样子,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
只是这么多孩子天天集中在自己家也不是个事,万一被有心人恶意揣度,指不定会惹出什么祸事。
晚点得和大伯商量一下,或是询问几位族老的意见,能不能把文化室利用起来......
汤炖好后,赵向秋喊来赵母帮忙,今晚是要给赵父庆祝,人情需要记在赵母他们身上,由赵母出面送东西最合适。
两人给大伯、二伯、三伯家各送了大半陶罐,够他们尝尝味了,还给每家送了一包糖一包瓜子。
两位伯娘和诸位堂嫂欢喜的有点不知所措,对赵母感谢了好半天。
赵向秋原打算给院子里的所有孩子每人盛一碗的,但估算了数量,自己的汤好像不够50碗,只能作罢......
赵家的晚饭很热闹,几位族老很满意赵父赵母的态度,觉得他们务实又不失人情世故,频频保证以后会给赵父撑腰,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村书记。
见几位族老正在兴头上,赵向秋以敬酒的名义,借机说了想在闲暇之余把村里的孩子召集在一起,教他们认几个字,当然这是自愿原则。
有些孩子要帮家里干活,赵向秋理解,也不强求,但更多的是像大栓这种四处捣蛋,人嫌狗厌的孩子,若是能把他们教好,对赵家村也是一件幸事。
几位族老自然也想到了这些,认同赵向秋的做法,承诺明天早会时会出面说这个事。
想给孩子谋个好出路的人家自会做出安排,想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也不能强行拉着人家来提升自己,不然就适得其反了......
一顿饭在其乐融融中结束。
躺在床上,赵卓妍望着黑洞洞的屋顶,斟酌再三,决定问出自己纠结了两天的问题:“娘,您不是说我们要低调生活吗?咋还当起副书记了?
我到现在都觉得不真实,今天有好多我不认识的孩子来找我玩,我都跟着鸡犬升天了。”
赵向秋轻呼一口气:“娘也想低调啊,奈何实力不允许,现实也不允许!”
赵卓妍:......
“娘,您这话好拉仇恨!”
赵向秋:“我没说错啊,我到现在都不认为自己是有野心的,我追求的不过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还有家人的平平安安。
可在特定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