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长安好》正文 538 太子大婚
太子突然病倒,将一众东宫奴仆吓得魂不守舍,也恨不能病倒了事。



近来朝廷的局面,怎一个难字了得,他们这些做下人的一颗心七上八下,好似被放在油锅里煎着。



此次太子大婚,遵旨前来京师的藩王宗室倒是不在少数,于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只要皇位上坐着的他们李家人,差别便不大……相较之下,他们更愿意“顺应时势”,扶持太子。



至于以个人名义起事,倒也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当中甚少有人拥有起事的资本。



女帝登基后,为防止大权回落到李氏手中,曾大肆贬杀打压过李氏宗亲,故而李氏子弟中握有实际兵权的人少之又少。此番范阳王李复能够闹出这般乱象,说到底不过是借了范阳军段士昂的力。



如今的大盛,地方兵权大多掌握在节度使手中。



大盛今有节度使十位,而此番入京的有六位。



余下未至的四人,一是陇右道节度使,陇右肩负抗击北狄重任,对于未能入京之事,陇右节度使曾传信入京请罪,他细致地解释了不敢擅离职守的原因。而今北境又起战事,朝廷一时间也无法苛责什么。



再有一点,陇右节度使虽未至,但与陇右相邻,负责关内道的朔方节度使已然早早抵京,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朝廷对北方势力的部分疑心。



除陇右节度使外,同样未入京的,还有淮南道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及黔中道节度使。



淮南道节度使常岁宁未曾入京的缘故,此时似乎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奉旨动兵去了洛阳。



但这所谓“奉旨”之说,朝中有不少人却觉得隐有蹊跷之处,他们事先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据闻此道旨意乃是天子密旨……



数日前,圣册帝经太子之口,已经印证了此事——淮南道节度使常岁宁,的确是奉圣意前去洛阳平乱。



这让不少官员心情矛盾,依各自立场来说,如此关头,他们有人既盼着常岁宁能够平定范阳王之乱,却又担心常岁宁会因此再度迅速壮大。



毕竟那个小女娘,从起初主动请任江都刺史开始,便处处可见其追逐权势的勃勃野心。



但现下危机四现,最叫人担忧的且还不是这常岁宁……



山南西道距京师不过数百里远,其节度使未曾入京,给出的原因是“民乱多现,无法擅离”……无形中已然透出一股敷衍之气。



黔中道节度使给出的理由也没有太多诚意,其自称病重,无法长途跋涉。



叫人不安的是,偏偏黔中道就在山南西道的正南方向,两道紧紧相邻,又齐齐借故拒绝入京——若说这二道节度使私下没有密谋勾结,几乎没人会相信。



而位于此二道西侧的剑南道,正是益州荣王府所在。



若再添上剑南道,这位置相连的三道便等同囊括了大盛西南方向的大半版图……



朝中难免有人疑心,黔中道与山南西道,只怕早已暗中归顺荣王府。



太子一场大婚,如一场大火,所到之处火势燎原,烧去了一切遮掩,烧出了真实面貌。



但叫朝中有些意外的是,剑南道节度使进京了……就在五日前。



益州荣王府位于剑南道,自局面逐渐明朗之后,在大多数人眼中,早已默认剑南道节度使已为荣王驱使。



剑南道节度使孤身入京,令四下掀起了不同的猜测。



四下之所以格外关注西南各道节度使的举动,这目光归根结底仍是在围绕着荣王,而先前曾有言“李隐必至”的荣王,在四日前,令人入京带来了一封请罪书。



那前来报信的荣王府官员,在早朝之上向太子献上了请罪书,这封请罪书乃是李隐亲笔,其上曰,赴京途中经山南西道,遇兵乱,不慎重伤,无法再继续赶路——



彼时太子听到此处,已是坐立难安。



那荣王府的官员又紧接着往下转达,道是荣王对此深感有愧,待伤势稍愈,必会亲自入京向圣人及太子请罪。



太子冷汗涔涔,嘴唇都抖了抖,一句“我岂敢”险些脱口而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