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惊!穿成老寡妇,拖家带口去逃荒》正文 第372章 林兰知送荷包
做盆的旋子一转,如变戏法,常吸引邻村大人、儿童前去参观。做瓦盆所用泥土和泥较为考究,选用相对细腻的泥土,不能用黄粘土(晾晒中容易干裂),不能有砂砾,盆泥比做青瓦用泥下的功夫更大。



除瓦盆外,还能制灯台、绣墩、花盆、便壶等日用品。现在瓦盆已没人烧制、没人使用,历史消失,不可再现。



记忆里,每一次看到父亲或者村里人开始挖土时候,就特别兴奋。因为我知道我们又有东西玩了。选好点后,父母开始挖土,挖出来的土要打碎,并要拣去里面的石头瓦片树根等所有杂质,堆成土堆后,就可加水,进行和泥,这正是砖瓦的第一道工序和泥。等水渗透后,父亲就赤着脚走上土堆,开始踩踏,边踏边用铁锨翻反复踏。让泥土和水充分混合,形成泥巴块(其实和我们和面粉一样的意思),让其有很好的粘稠和韧性。这个环节是最吃力的,你要和很多的。为了不让父亲辛苦,有时候我们也会拖了鞋,光着小脚丫进去踩,虽然没有什么用。但是也非常开心。时不时被父亲喊着出去玩,别在这捣乱了。oo-┈→nΣㄒ?



砖坯。那时每家每户基本都有这么个模具。做砖坯的工具是一个用厚木板做的木案板(平台)和一个砖模子,每个地方还有不一样的叫法,我们那时叫“砖斗子”。砖模子是长方形的木盒子,有2种,一种是只有装一块,另外一种可装两块砖泥,就是一次可以“倒”两块砖。



刮板,底下有根绳子。用来切开泥砖



等泥巴和的差不多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制作砖坯了。那时候我记得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的举起然后用力砸进砖模里。然后用力压平,依稀记得还有用木板拍平。让泥在砖模中充分填实,不中空。上面一层多余的父亲会用刮板工具给刮平。老家管这种场面叫“扮砖”。这个“扮”,按方言的理解,有点甩的意思。



刮平后,父亲就端着砖斗子走到早已平整好并撒了草木灰的平场上,弯下腰,垂直着把砖斗子往下一扣,一块方方正正砖坯就轻轻地摆在地上了。这个时候全凭的技术和手劲。扣时用手重了,砖坯掉在地上就会变形;手轻了又一次倒不下来。倒不下来就麻烦了,就要端回去铲下来回笼重新做。这里体现了前面和泥的重要性了



一块,两块



就这样父亲重复下来,一排排的砖坯就整整齐齐地摆在平场上了。在摆放的同时,还记得父亲会稻草盖在上面,后来长大点问才知道刚做出来的砖坯不能暴晒,暴晒砖坯会裂口子。在等砖坯慢慢阴干。时间大概多长已经记得不清。当砖坯阴干后,父亲才会把砖坯一块块集中起来码成一人多高。



砖坯晒干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在泥转排中,经常会出现小孩子们的打闹声,捉迷藏等。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这一排排的砖坯墙正好是天然的遮挡物。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需要等砖坯晒干水分,这样砖的才可以保证使用寿命长。



烧制砖窑



如果说前面都是力气活。这个烧制砖窑可是技术活了。じ☆veЫkメs? ?



回忆中有点模糊,记得那次烧窑,父亲请了村里的人来帮忙建设砖窑。这个一般人是不会的,前期要是建设不好,后面的烧制的砖都是不行。



在家旁边的选取一款平整的空地,先用土砖围好一个圆圈,然后一层一层加煤饼、一层一层加砖,最底下层留很多直通中间空口,是后面烧制的时候使用。再用铁丝捆绑紧,以免烧砖时,发生危险。直到差不多到5米高,才算搭完。光搭建砖窑都用几天功夫。具体砖窑里面的放置内容实在是有点不记得了。从远处看着就和一座胖得圆形柱。



都码完后才算建设完成,剩下就是烧制了。



父母会安排人在预留好的空口洞添柴加火,每人烧几口,所有的洞口一起开烧,我记得一口砖窑有20多口洞。每个洞口都要保持不灭。当时这么好玩的事,我也是参与了,烧的自己的脸蛋红扑扑的,还烧了些头发。被一顿取笑。记得那晚烧到很晚,一直是父亲在看着。待砖窑中煤炭火分布均匀,全部燃烧,才不用父亲守着。直至熄灭,这期间多次看见父亲会去查看烧制的情况,往砖窑上面加水。



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慢慢那些一个个泥砖,开始慢慢变红。越来越来坚固。



其中,也有非常好玩的,在烧制后,我们会在底下加些红薯。让其慢慢烤熟。味道想想都是非常



那时烧累了,躺在妈妈怀里,看着那烧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