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4年,也就是楚庄王收服陈国的第二年,郑国又投靠了晋国。
楚庄王很生气,他认为郑国毫无信用,楚国一打它,它就投降楚国,楚国人一走,它就投靠晋国,简直就没把楚国放在眼里。于是楚庄王决定狠狠的打它一次,像对付陈国那样,让郑国彻底的臣服。
令尹孙叔敖说:“郑国之所以这样反反复复,主要是因为它背后有个晋国。要称霸,就得打败晋国。我估计,咱们这次出兵,晋国可能会来救援。所以我们要多带些兵马,准备和晋国作战。”
楚庄王说:“对的,我也有这种考虑。”
半个月后,楚军北上。
几天之内,楚国大军就到了郑国属地东虢国地界,再往前,便是郑国的一个险要碍口,即后来的虎牢关。楚军一举攻克虎牢天险,然后长驱直入,不出十日,便打到了郑国都城荥阳城下,并将荥阳团团围住。
郑襄公才和晋国定了盟约,所以这回没有投降。他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向晋国求救。
楚国人一波接一波的强攻,一连打了十七天,始终不能破城。
郑国军队损失惨重,但他们咬紧牙关,坚守不降。伤兵包扎后只要能动,还会继续投入战斗。城中百姓也参加了战斗,青壮年拿起武器与军队一起守城。老人、妇女和孩子负责送水送饭,抬伤员,运送武器。全城军民同仇敌忾。郑国人抱着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下去,晋国的援军就到了。
但是援军始终没有出现。
到了第十八天,楚国军队用撞车在荥阳城东北面的城墙中撞出一个的缺口。这个缺口有几仗宽。缺口一开,楚军在浓重的尘埃中爆发出一阵海潮般的欢呼——城破了。
楚军将领异常兴奋,正准备擂鼓冲杀。忽然间,只听得城中哭声大作。那哭声惨烈无比,不是一人,而是全城,不是女人,而是男女混杂。初在近处,渐至远方,犹如海潮阵阵,连绵不绝,令人闻之颤栗。郑国军民崩溃了。他们扔掉武器,跪在地上,对着苍天嚎啕大哭。所有人都知道,那个缺口一打开,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凶残的楚国人手里了。他们或许被杀,或许为奴,而且无法反抗,也无人能够幸免。
楚庄王听到哭声,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停止进攻,攻城部队向后撤退。
楚将公子婴齐气呼呼的跑过来叫道:“大王,好不容易打开一个缺口,你为何下令撤兵?”
楚庄王说:“郑国人已经知道咱们的厉害了,何必再杀他们。我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还要让他们知道,我是仁慈的。这叫做攻心。你不懂。”
楚国军队一退十里,安营扎寨。楚庄王料想,他攻破了荥阳,却不进去杀戮,这种大仁大义,郑国人肯定会感激。不出一日,郑国人就会主动来降。
但是,他天真了。
郑襄公和他那些放弃了抵抗、准备引颈就戮的臣民一看楚国人突然退兵,都以为晋国的援军到了。他们忽然振奋起来,趁着楚军退去的空挡,迅速修好了那个打开的缺口。缓了口气,爬上城头,严阵以待。郑国人都在想,只要晋国军队一出现,他们就大举反击。
楚庄王这才知道,他这一手玩得不高明。比之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手段,确实差了一截。当年,齐桓公帮助邢、卫造城的时候,他是先等到北狄把邢国和卫国打垮,再号召诸侯一起去建造了夷仪和楚丘。这对邢、卫来说就是再造之恩。邢、卫之人自然会感恩戴德,永世不忘。晋文公攻打原城的时候,他是先下令,“三日不破城,他就撤兵”。后来他三日没破城,果然撤了兵。原城人感念他的言而有信,原伯贯就主动献城投降了。而楚庄王完全不得要领,他什么铺垫都没有,直接就下令撤兵了,郑国人根本不懂他什么意思,自然就不能领会他的好心了。
郑国人既然重新修好了城墙,那就说明他们想死战到底,根本没有投降的打算。楚庄王又把荥阳城围了,继续攻打。郑国人经过上次破城的惊吓,这回变得的视死如归了。全城军民更加团结,更加顽强,大有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决心。楚国军队一连攻打了三个月,荥阳城依然拿不下来。
此时,郑国人也明白了,晋国根本就不会来救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所有人都明白,所谓“援军就要来了”,不过是一种自欺自人的安慰。
就在楚、郑双方打到精疲力竭,开始拼意志,拼信心,拼耐力的时候,楚国大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