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北宋穿越指南》正文 1132【女子科举?】
“我还想考科举。”



此言一出,众皆愕然。



李清照拍手笑道:“果然有志气!”



后世之人,对宋代女子的处境颇有误解。



尤其是女频及其改编影视剧,简直比清朝还更封建!嫡庶神教尤为扯淡,居然不让庶女认亲妈,完全不顾“孝”排在第一位。



真正的宋代女子,地位分化严重。



一种是城市底层人家的女儿,父母把她们卖到富贵之家,当牛做马毫无人权可言。



一种是乡下女子和大部分城市女子,嫁给同样阶层的男子。生儿育女的同时也要干活,就是正常的贫贱夫妻,抛头露面并无什么限制。



一种是富裕人家的女儿,只要有条件就会读书。



从司马光、二程、王安石,一直到南宋的朱熹,都是提倡女子该受教育的。



他们的观念是,女子如果不读书明理,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



但跟男子教育不同,他们主张女子学习《论语》、《孝经》、《女戒》、女红、算数等等,不提倡但也不禁止学《孟子》、《春秋》、《尚书》等治国之道。



关于寡妇改嫁,朱熹的实际主张是:守节不改嫁属于儒家的大纲,原则上应该遵循。但就连孔子都做不到,孔子的儿媳都改嫁了,普通人就更不必强求。



到了明清两朝,朱熹的前一句被记住,后一句则被选择性遗忘。



另外,程颐和朱熹的守节并不双标。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女子守节,那么男子也应该守节。朱熹本人就是妻子死了不再另娶,最终夫妻合葬。



朱熹的儿媳、侄女、女儿,愿意守寡的守寡,愿意改嫁的改嫁。全凭自愿。



至于什么扒灰、宿尼,如果真要有那些事,早就成爆炸性新闻了,还用得着攒起来被人弹劾才曝光?



更何况,面对政敌的攻讦,朱熹并非传说中的默认,而是心灰意冷:“既然朝廷认为那些污蔑是真的,那我被罢官流放也没什么好怨恨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给两宋那帮骄奢淫逸的士人设计的牢笼,最后却变成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



一个省参议的妻子问:“女子也能科举吗?”



“不能吧?”一个府曹掾的妻子说。



沈有容看向文小妹、李清照等人:“朝廷有禁止女子科举吗?”



所有人都迷糊了。



文小妹也皱眉苦思:“似无禁令。”



李清照说:“科举进考场要搜检,还会脱光了衣服检查是否夹带。搜检官差,皆为男子,女子怎过那关?女子若要科举,就须专门安排女差来搜检。”



众人恍然。



朝廷确实没有禁止女子科举,但实际执行起来,女子根本无法进考场。



你想进去也行,脱光了被一群男人检查即可。



戏文里的女状元根本不可能出现,你女扮男装的技术再好,进考场前终究是要脱光的。



原安南太后杜氏猛地来一句:“听说神童试查得不严。”



李清照唯恐天下不乱,拍手笑道:“对啊。你这女郎才十岁,可以去考神童试。”



神童试,又叫童子科,最初源于汉代。



各朝规定的年龄不同,即便在同一朝代也不同。初唐时要求十岁以下,后来又放宽到十二岁。五代时变成十三岁,宋朝甚至十五岁都可以。



大明是朱国祥恢复神童试的,年龄定在十三岁及以下。



具体流程如下:县试、府试的时候,十三岁以下孩童,可以跟着报名参加,给他们在考场安排一片区域。两场神童试过关,就送去京城由太学校长考核。如果过关了,就安排在太学预科班读书,然后直接升入太学内舍。



大考之年,不设神童试,也就是三年考两届的意思。



每一届通过太学考的神童,基本不会超过五个,有时甚至只录取一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