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擅长汉学的士人,给予等同于宗亲勋贵世家的任用待遇。
李乾顺还多次放出信息试探,打算在西夏设立科举制度。由于宗亲、贵族、世家反对者太多,科举之事只能作罢。
但是,因擅长汉学而被提拔的官员,数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偏偏他们又被权贵打压,卡在中低层职位升不上去,只有极个别能够晋升高位。
西夏的统治阶层,正在日趋呈现分化状态。
宗亲、权贵、世家看不惯寒门官员,并且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连带着对国主李乾顺也极为不满,尤其是那些有兵权的,纷纷倒向李察哥那边。
而寒门官员不论政绩有多么卓著,除了少数幸运儿,大部分都仕途无望。他们满腹怨气,有人选择摆烂,有人疯狂贪污,还有人投靠贵族宗室。
这导致西夏的政令不通,很多时候,中低级官员故意阳奉阴违。
此次的西夏大饥荒,除了旱情之外,也有着人为因素。
“西夏这是处在变革期啊!”
朱铭愈发体会到李乾顺的难处。
这位西夏国主,内忧外患一大堆,已经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他要是敢强行搞科举制度,又或者多提拔几个寒门官员入朝参政,恐怕就有大量宗室、贵族、世家支持李察哥造反!
但推行汉学已三十年,提拔汉学官员已二十年,大量寒门官员卡在中低层职位,已然成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李乾顺想改走以前的老路,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西夏想要快速完成中央集权的蜕变,必须具备三个前提:
第一,没有外部威胁,比如大明直接崩溃。
第二,李察哥必须死,皇帝趁机收回军权。
第三,来一场军事贵族叛乱,皇帝派兵成功将其镇压。
如果无法满足这些前提,就只能慢慢拖时间。等那些寒门官员势力继续壮大,掌控国家的更多权力和资源,然后以绝对优势压倒军事贵族。
萧合达在密信当中说,如果大明出兵西夏,很多西夏官员都愿投靠大明。
因为,他们在西夏前途无望!
朱铭把内阁、通政院、枢密院官员叫来,让众人传阅这一封密信。
“恭喜陛下,西夏定矣。”
“西夏国内,君臣失和、上下离心。只要打几场胜仗,望风归附者不知凡几。”
“……”
面对一声声马屁,朱铭还能保持清醒:“这些西夏中低层文官,对于战事没有什么帮助。他们的实力太过弱小,哪里能跟带兵武将斗?不过嘛,夺取疆土之后,治理西北用得上他们。主要还是那个萧合达,他虽然被蚕食兵权,但还控制着大半个夏州。有他在夏州配合,横山可以作为主攻方向之一。”
“着令陕西布政司、都指挥司,妥善安置越境乞食的西夏饥民。在饥民落籍分田之后,立即编为保甲。如此两三年,陕西边境就能人口充实,出兵的时候民夫数量充足。”
“在此前调粮的基础上,户部再调三十万石粮食去陕西,并免除今年的夏粮。今年的旱情无论多严重,陕西都不能饿死人,也不要让越境的西夏饥民饿死。人口充足了才好打仗!”
“从明年开始,慢慢增加陕西各府县的粮食储备。让地方官在三年之内,把常平仓给我堆满。明年、后年若有灾情,尽管上报朝廷,御史核实之后,朝廷会继续调粮赈济。”
“要用三年时间,把陕西变得粮草充足。一旦开战,就不用从外省远途运粮,一鼓作气把西夏给灭掉!”
这番话说完,大臣们都很兴奋。
如果说幽云十六州,是前宋君臣最大的痛。那么该死的西夏,就是排名第二的痛。
北宋和西夏的交战时间,是跟辽国交战时间的好几倍。
从北宋建国初期就一直打,到了北宋灭亡还在打。中间偶尔议和停战,没停几年又开始打,耗费了北宋无数的钱粮士兵。
而今,西夏终于覆灭在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