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
礼部尚书胡安国,坐在旁边观看皇帝批阅奏疏。
良久,朱铭搁笔问道:“士林当中,是不是已经闹开了?”
胡安国回答:“《荀子》升经,非议颇多。前两日牡丹花会,还有士子聚而论道。”
“论些什么?”朱铭问道。
胡安国说:“性善与礼伪。”
朱铭笑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胡安国回答得非常委婉:“臣尊孟子。”
朱铭说道:“慢慢来吧。今年的秋闱,开始考《荀子》。‘荀子科’的秀才、举人名额,暂时可定得少一些。”
“官家英明。”胡安国违心奉承。
朱铭还没正式登基的时候,就已经透露出《荀子》升经的意向。
胡安国一直持反对意见。
或者说,整个朝堂就没几人支持。
北宋时期《孟子》升经,都经历了一番拉扯,甚至差点激化党争。只因旧党支持《孟子》升经的也不少,这才没有把事情彻底搞大。
《孟子》都这样招惹非议,可想而知《荀子》更难服众。
但朱铭就是要坚持己见,大臣们自然无法反对。
皇帝的正常操作,应该是让某位大臣,提出建议并引发口水战。然后,皇帝站出来偏帮一方,最终达成《荀子》升经的目标。
朱铭没这样做,直接亲自提出来!
阁臣们劝了几年,首相都换了两个,但朱铭每年都重提此事。
大臣们累了,爱咋咋地吧,只能曲线救国了。
身为礼部尚书的胡安国,被众臣推出来扛事儿,负责重新注解《荀子》经义——既然无法阻止,那就尽量引导去正确方向。
朱铭突然说:“朕打算恢复并改革制科。”
胡安国听得头皮发麻,他隐隐猜到皇帝想干啥。
肯定跟那些杂学有关!
“砰砰!”
桌案上放着一叠稿件,朱铭用指尖敲击两下:“这里是制科改革方略,你拿去查漏补缺一下,然后再跟内阁商议。去吧。”
“遵旨。”
太监把那些稿件捧来,胡安国躬身接过,然后带着稿件告退。
等不及回到礼部衙门,胡安国就把制科改革方案打开。
一看之下,心道果然!
三年一届的科举,叫做“常科”。
不定期的科举,叫做“恩科”。
常科与恩科,考试内容相同,属于正规科举范畴。
此外,还有制科。
制科专门招收特殊人才,《老子》、《荀子》、《扬子》这些,是制科考试经常出现的内容。数学、律法、医学……这些也能列入制科。
皇帝哪天抽风,制科突然考《韩非子》、《墨子》都有可能!
大明开国以来,科举出题比较混乱,由于朱铭添加各种杂学,等于把常科都玩成了制科。
现在却是要正规化了,改革方案如下:
第一,把《数学》纳入常科为必考,把《荀子》纳入常科为选考。即魏良臣在江西透露的那些。
第二,太学上舍试与制科合并。即把不定时举办的制科,改为每年都要考的制科。制科考生以太学生为主体,民间学子亦可自主报名。
第三,数学、天文、地理、化学、物理、律法、冶炼、机械、造船、医学、农学、水利、老子、扬子、管子、历朝史书……通通纳入制科范畴。并且分为诸子(含史学)和实学两大类,每一个大类都有进士、举人名额。
第四,太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常科,也就是传统正规科举。
第五,制科每年有十八个进士名额,